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如何赶走“心灵余震”

CCTV.com  2008年05月28日 09: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站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全国诸多省份均有震感。不少灾区房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昔日美好家园转眼间遭受重创。

  遇难的人是不幸的,而灾难给生还者内心留下的则是一道深深的伤痕。很多人不思饮食、失眠、焦虑、悲痛欲绝。心理学家指出,目前灾区“心理援助”应迅速跟进。

  磨难与痛苦酿成灾后梦魇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有资料显示,1976年发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人3倍到5倍。

  甘肃省心理卫生咨询中心的专家指出,从以往的案例看,经历了此次汶川地震的人同样会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现出躯体的、情感方面的不良反应。躯体反应包括睡眠和进食障碍,疲乏无力,感觉过敏,心跳呼吸加快等;情感反应有震惊、困惑、无助、失控、焦虑、绝望、恐惧、悲伤等。如果是儿童,还可能出现依赖、攻击倾向加强等表现。

  甘肃省陇南市同四川省汶川县交界,是甘肃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遇难群众已经超过2 0 0人。在记者采访时,当地很多群众反映直到现在仍时时感觉两腿发软、心理焦躁,经常会有地震的错觉。即使是一些已经从灾区撤到安全地点的群众,相当多的人也有类似感觉。

  心理专家提醒,这是典型的灾害心理创伤的表现。如果干预不及时,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可能长期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并可能最终酿成精神疾病。

  灾后心理干预应“以人为本”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彭德华介绍,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介入。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

  “灾区群众相互之间也可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彭德华说。她介绍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式:第一,无言地陪伴。在危机事件后,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真正有效的是陪伴当事人。此时默默无言远胜千言万语。

  第二,无条件地倾听。让当事人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不好的感觉、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能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不安、焦虑。

  第三,给予当事人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第四,无条件地接纳哭诉者。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给哭诉者以被接纳的感觉,心中的伤痛才能得以缓解。

  “此外,灾后救援和善后服务人员的心理变化也要高度关注。”彭德华说。她介绍,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时时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还要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在四川省北川县救灾现场,多次发生救援的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因为目睹伤亡惨状和个别时候救助困难情绪剧烈波动。这时,也应适当运用一些自我干预和相互干预的技巧,这对于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有着积极作用。

  彭德华提醒,我国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尽管多次在矿难、大火等事件中进行尝试,但目前公众的认知度仍不高,许多人还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病拒绝治疗。希望灾区群众能够转变观念,积极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避免灾难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过久的影响,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公开透明的信息是消除灾后恐慌的良方

  地震袭来,耳闻目睹灾区的境况,非灾区人们的心理平衡也会就此打破,特别是震感强烈的省市,人们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引起心理压力和恐慌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此时应介入以辟谣为重点内容的心理辅导,满足公众对真实信息的心理需求,从而有效消除恐慌。

  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杨国周说,一般来说,人们在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时,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和行为,亦即常说的群体性盲目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非常规集群行为。

  特定环境下的人群会在某种诱因下,引发集体精神失常现象,称之为“精神病流行”。而一个常见的主要诱因,便是信息来源不是来自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的渠道,而是来自小道消息或者谣言。所以,面对一切灾害信息,都要进行认真甄别,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制造、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

  面对灾情保持理性的心态需做到:一是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二是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三是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四是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谣言都是恶意的。因此,政府信息应与民众“零距离”,才能打消公众不必要的顾虑和疑惑,切断各种不良传闻的传播渠道,控制新的恐慌源的产生和蔓延。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