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赴灾区记者手记]孩子们为什么会快乐?

CCTV.com  2008年06月03日 08:3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京报  

    编者按

    5·12震灾中,本报记者奔赴救灾前线,每天发回大量报道。然而,这些新闻背后有哪些新闻,他们是在怎样的状态下敲出这些文字,又有多少无法写入新闻报道的“心情记录”?本期的专辟记者手记版,带读者一起重温刚刚这一段难忘的时光。 

    □杨继斌

    他们为什么“无所谓”?

    5月25日下午,从九州体育馆出来时,碰到了山东济南市容博心理咨询中心的主任朱铭清。

    他跟我说,来川后发现,此次地震的幸存者,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程度都远超乎预料。很少有人出现惊恐、痴呆、反应迟钝等心理障碍症状。

    他说主要原因在于,救灾力量的强大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有抚慰作用。

    我也发现,在同一些灾区群众交流中,每当我小心翼翼地同其谈及亲人的死别时,他们往往却很豁达。“我们家只死了两个人”、“我们家就死了一个”。

    他们的精神状况表现出的“正常”,反而让我觉得不正常。他们的那种平静,让我惊愕。

    起初我曾怀疑,是不是因为经常接受采访,使得他们学会了心灵的自我保护。但后来我发现,即使一些在我之前,从未接受过采访的人,也有类似的平静。

    这种惊愕我已不止一次遇到。上一次是2007年在重庆秀山县。鞭炮作坊爆炸后,古李树村几乎失去了自己的一代人。但是我到村里之后,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脸上的笑容、村里正常的气氛让人惊愕,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如果是的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同胞们拥有如此健康的心灵。

    朱铭清说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即,因为物质的长期困乏,一些贫困线以下的底层人,长期面临、并且不断解决着各种的“灾难”,他们的内心,已经形成了很强大的自我保护。

    通俗地说,一个曾经眼看着自己舅母、舅舅被饿死,一个10多年来一直为生计奔波的人,在经历新的死亡时,他很难再表现出更大的忧伤。苦难其实是一种药,可以让人变得坚强。

    孩子们为什么会快乐?

    第一次撞见这个问题是在和记者Q交流时。Q说,他在采访那些孤儿时发现,孩子们普遍表现出异常的乐观。

    他举例:5月19日全国默哀前,孩子们所在的帐篷里,欢声笑语不断。但默哀后,孩子们开始呆呆地坐在那里。

    Q说,孩子们怀疑,相对于大人们普遍表现出的严肃和伤感,他们自己内心的快乐,是不是错了。

    我和Q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老师力图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比如,如果有孩子还去打篮球,有老师会说,“都现在这样子了,你们还有心情打篮球?”

    孩子们并不是没有看到、或者说不知道他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知道。许多孩子就是从同学的尸体旁爬出来的。

    那他们为什么快乐?

    朱铭清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的答案是三个原因:

    第一:现代的儿童已经从电视、电影等中接触到大量的血腥和死亡。

    第二:孩子们尚不理解,这些血腥和死亡对他们个人意味着什么。小孩子喜欢变化,只要有变化他就会觉得快乐。

    第三:即使那些孩子知道血腥和死亡对他们个人意味着什么,PTSD(创伤后应急障碍)的症状也要在三个月到半年后,才会反映出来。

    毕飞宇小说《叙事》中提到,父母的灾难,往往会成为儿女幼时美好的回忆。我猜毕飞宇或许有过类似的经验。

    所以我也就理解了地震孤儿们现在的快乐,这种快乐可能是表象的,并且肯定是短暂的,但应当珍惜它。

责编:韩文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