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上海志愿者心理援助队日前从四川绵阳返沪。在一周的时间里,卢湾区教育局陈智远老师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援助队帮助灾区人民“心理重建”的点点滴滴。
别说自己是心理医生
5月25日
一入川,援助地点安排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一开始,受助对象抵触心理比较厉害,但大都是“软抵抗”。当天,结合具体情况,我们迅速制定了几条“规章”:
别说自己是“心理医生”,可以说自己是来自上海学校的老师,这样能消除他们的心理疑虑;不要一脸严肃,尽量以微笑对待每个灾区群众,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要一上来就问东问西,询问家里状况等,也不要硬生生向他们递上心理评估表格;对孩子,多以游戏方式开展团体活动,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引导他们想象未来的美好家园。
“大姐,让我做你的弟弟吧”
5月27日
经历过大灾,不少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有的人整夜失眠,有的人不敢进屋、怕黑,有的人一谈地震就会失声痛哭。一个北川的5岁小女孩,看见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紧紧抱住玩具袋鼠,默默无语,有时还会挡住自己的脸……
有一位大姐在我们面前只是不停地哭。一位队员忽然说到:“大姐,让我做你的弟弟吧”,这句话让她惊呆。那名队员之后每天帮她擦脸、打饭、聊天,一声声“姐”,让她感到亲人的温暖。
受灾群众更需“心理自疗”
6月2日
在这里,部分受灾群众已开始“心理自疗”,他们互相关怀、鼓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
在帐篷里的家庭中,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是完整的,很多家庭组成了“新的家庭”,老人帮忙看孩子,年轻一点的帮忙搬水,大一点的孩子领着“弟弟妹妹”出去玩耍。让自己快乐起来,这是最好的“疗伤剂”。
我们要离开了,孩子们很不舍,一个个失声痛哭,拉着我们乘坐的大巴。这点又是我担心的,下批志愿者如何解决好分离焦虑是工作的重点。我们只是做了一些表层的心理疏导,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心结。更长远的考虑是,在施与他们爱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信心,让他们在没有志愿者的状态下也能坦然面对今后的生活。
责编:韩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