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救援者哭诉:梦见300名遇难孩子站起来

 

CCTV.com  2008年06月12日 10:2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网络报  

接受心理援助后,一位灾区儿童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有专家认为,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但另外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等。

  汶川地震对受灾群众而言,显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因此灾后心理救助与治疗尤显重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认为,灾后的心理反应可分为应激阶段、灾后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涌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心理援助,受灾群众很难避免出现心理疾病,留下长久的心理阴影。只有“心理援助”与物质援助同步进行,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抗震救灾效果。

  ●抹不掉的阴霾

  5月24日,距离5·12汶川地震已近两周,都江堰大批临时安置房即将完工,暂时安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北川受灾较轻的农民纷纷回乡农忙,灾后重建序幕迅速拉开。

  心灵重建的脚步,而相比恢复生产来说,似乎更显沉重而艰巨。

  都江堰聚源中学的王倩是一位幸运者,在5·12那场地动山摇的地震中,聚源中心教学楼倒塌,王倩和同学们被埋在了废墟,后来,她被救出,但60多人的班级大家庭只剩下了10来人。

  亲历灾害的王倩开始每天晚上做噩梦,常常在梦魇中惊醒,不言不语。

  平时活泼开朗的女儿突然性情大变,让王倩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始那几天孩子情绪变得很低落,脾气变得暴躁,一提地震就只是哭,也不愿意说话,真是让人担心坏了。”其实不仅仅是王倩,从绵竹救出的刚10岁的张诗悦,班上50多个学生,最后只剩下几个,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如今躺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除了对同学的怀念外,还不得不面对双腿截肢的现实。

  网络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被她的父亲在电梯口拦住了,目的就是让记者去看看,给这个曾遭遇劫难的小女孩一点鼓励。

  尽管女儿表情坚强,但作为父亲深知其内心的痛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还是想方设法借助外界力量去疏导女儿的心灵。

  无论是在安置受灾群众最多的绵阳九洲体育馆,还是成都军区总医院或者四川省人民医院,几天的走访中,让网络报记者最为震撼的是受灾群众心灵的重创。

  地震之后的惨烈场景时不时的在他们脑海中闪现,历历在目。有被倒塌楼板瞬间压死的,有被山上滚下巨石砸死的,有为活命不得不自己动手锯掉腿的,也有在尸体堆里被救出的等等。

  这些如影相随的画面,使他们即便在很安全的地方,仍然无法入睡,一有点风吹草动,就马上准备往外冲,脆弱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

  5月19日深夜,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一些受灾群众虽然极为疲倦,却不愿入睡,他们无奈地表示:“怕这样就睡过去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余震时的一点晃动就会引发成千上万的受灾群众往外冲。

  受灾群众中,因受伤而不得不截肢的人心灵创伤最大,他们中,有很多目前还不能正视这个事实,采取逃避的态度。

  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一个来自北川的12岁小男孩,父母仍然联系不上,整天躺在病床上不声不响,出于本能反应一直极力回避过去的地震,对于截肢的现实,他也一直在逃避,脑海中整天虚幻没有发生过的事。

  其实不仅仅是亲历地震的灾区群众,参与救援人员、医护人员、武警战士等等,一些场景在心里也是难以抹去。

  “300名孩子的尸体都堆在学校。我们就在不远处扎营,晚上梦见死去的孩子们全部站起来了朝我走过来……”一位参与一线救援的人员流着泪抓住心理救援队专家的手诉说着。

  这是广州心理救援队到灾区为救援人员实施心理辅导时发生的寻常一幕。

  “救援人员在救援时遇到的问题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他们急需心理辅导。”在和一些一线救援人员交流之后的一位专家忧心忡忡地表示。

  ●心灵援助大行动

  “心理干预和生理救治同样重要。”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家赵国秋表示,对亲历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亲友的受灾者和一线救援、医护人员开展及时的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普遍降低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振奋精神,还能提高他们克服困难、战胜伤痛的勇气和战斗力。

  在医院经过几天的治疗之后,王倩在伤情平稳的同时,心理创伤也在愈合之中,不仅摆脱了连日的噩梦,更是鼓起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前天晚上,孩子在电话里还跟她原来班上幸存的同学相约,要为死去的同学而活,而且要为死去的同学照顾他们的父母。”说起孩子的那番话,王倩的母亲红了眼眶。

  这些进步得益于医护人员的有效的心理疏导。

责编:韩文燕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