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还是跟不上,今天有事做,可以挣30,明天没事做,30变成15了,还要吃,还要住,这样对我也不要赚钱了,给工人也拿不到保证的工资。”
正在张全收发愁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打电话给他,说自己的厂子赶工,时间太紧张了,问张全收能不能把工人借给他们用。
这次合作很顺利,张全收边干边合计,思来想去,他觉得这样做对自己和跟着自己干的农民工都比较有保障。
![]() |
张全收正在为员工训话 |
于是,张全收四处奔波,联系需要招工的厂子。这一联系,他发现当时的深圳平湖区还有不少厂子愿意用这种“租工人”的方式用工。于是,张全收决定多招人,并在平湖汽车站挂了个大牌子。
张全收说,他当时之所以挂出了专门招河南人的牌子,一方面因为自己也是河南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在深圳,河南民工的处境不是很好,有些地方在招聘时甚至专门提出不要河南人。
就这样,张全收又招了几十个河南工人,开始了“租借工人”的营生。
张全收和他的同乡们很珍惜每个工作的机会,干得很努力,那一年他们的活就一直没断。最后,一年下来,一算账,几十个工人不仅每人拿到了不错的工资,张全收也赚了七八千块。到2003年的时候,张全收和他的员工们迎来了他们工作的黄金时代。
不仅价格提高了,厂子也开始主动来找张全收了。因为他自己一直都跟着民工在厂里一起干,他很清楚大家出来打工的酸甜苦辣,他积极地到合作的工厂为员工争取着各种权益,还为每个到厂子里的工人都安排了带班管理人员,负责大家的管理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