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周英峰、朱立毅)近日,一组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让人们看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和中国经济稳健有力的前进步伐。
GDP同比增长10.6%
统计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是2006年二季度以来增长率单季最低水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当前,需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既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猛,也防止经济增速出现反弹。
CPI同比上涨8%
数字显示,我国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8%,比上年同期升高5.3个百分点。但与2月份相比,3月份CPI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是去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受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目前价格总水平仍高位运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很大。但是,近期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意味着导致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正在减少,物价持续上涨势头有望趋缓。
粮食播种面积10562万公顷
尽管遭遇年初冰雪灾害的不利影响,我国各地春耕生产势头依然良好。据调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望达10562万公顷,基本接近去年的水平。不过,5年来最严重的春旱、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国际粮价的暴涨等因素,给当前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敲响了警钟。今年,中央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全力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稳定粮食生产任重而道远。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回落27.3个百分点
今年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6.5%,比上年同期回落27.3个百分点。事实上,石油加工和电力盈利能力下降,是造成企业利润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油、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由去年的盈利转为今年的亏损,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盈利大幅度下降。如果剔除这两个行业,其他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5%,上升6.1个百分点。
外贸顺差同比下降10.6%
统计表明,一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1.4%,增速低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外贸顺差同比减少49亿美元,下降10.6%。在去年以来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仍比较好,但出口增长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在继续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同时,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
尽管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7左右反复震荡,但从数据显示的趋势来看,汇率进入“6时代”已不可避免。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幅分别是1.7%、1.1%和1.3%,大大超过去年月均0.6%的升幅。人民币的加速升值对外向型经济影响极大,造船、机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被挤占了绝大部分利润,一些企业处境艰难。所幸,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业的产业却表现得游刃有余,比如,国际需求下降对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的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影响就比较小。
沪指大涨9.29%创下7年来单日最大涨幅
4月24日,上证综指大涨9.29%,创下自2001年10月23日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然而,这一巨大涨幅产生的背景却是:上证综指从去年10月的6124点一路跌至近日的3000点左右,跌幅之快为十余年来罕见。引发股市大涨的最直接原因是印花税率下调至1‰的利好。事实上,管理层打出的“组合拳”正努力推动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布、“大小非”问题终于明朗、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证券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条例草案。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1%
2008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房价总体涨幅明显趋缓。其中新房售价前三个月的环比涨幅在0.3%和0.2%之间,明显低于去年月均1.0%的涨幅。此外,今年3月份有13个城市为负增长。尽管如此,但从股市和生产流通环节流出的资金将会拉动房价继续走高。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钢材、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况下,今年二季度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对此,仍需高度警惕。
实现新增就业303万人
数字显示,一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303万人,完成全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30.3%。在我国经济发展形势非常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实现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增加实属不易。这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也表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的效应开始显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努力做好就业工作仍是今后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1.3%
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27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1.3%,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9.7个百分点。在进入“门槛”不断提高、企业运营成本加大的背景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出现大幅增长,表明外资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不过,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长的背后,也不排除其中暗含国际短期资本借道流入。对此,需要加强监管,防范热钱冲击。
责编: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