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年初遭遇雨雪冰冻灾害考验之后,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又给经济运行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经济运行态势格外令人关注。
近日,来自国家发改委、央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的信息显示,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当前经济运行依然总体向好,但问题犹存;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并会渐趋稳定。
景气指数处于“绿灯区”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宏观经济预警监测结果显示,4月份,我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10.7,低于上月的113.3,连续第4个月处于代表稳定状态的“绿灯区”。在经历了2007年9月至12月连续4个月的“偏热”后,紧接着连续4个月处于“稳定”区间,这是不是意味着宏观经济已经排除“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所减缓,宏观经济整体由"热"趋"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近日如此判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的这个基本面仍然是保持了比较好的状态。”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情况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外贸顺差过大的情况也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包括信贷、货币投放过多和价格高位上涨等情况都逐渐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
出口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受外需放缓和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同期12.4和7.5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虽然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但仍在正常区间。
受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一些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近期虽有所回落,但从未来趋势看,仍将保持稳健增长;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进一步增强。
震灾不会加剧通胀压力
尽管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但经济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并未改变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认为,与雪灾相比,地震受灾地域小,在地震灾区没有许多大型企业,电力行业等创利大户所受的影响也小得多。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汶川地震将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其他公告显示,除少数在重灾区的企业损失严重外,大多数川渝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未受地震影响或影响有限。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受灾地区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和消费等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小,不会改变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将会延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银河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李锋认为,地震灾区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运输只是当地局部受限,全国物价上涨不会太明显。
冯飞也认为,灾区交通短期内无法恢复,会造成当地物价短期波动,但不影响全国总的供给面,通胀压力不会因此加剧。
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虽然经济运行前景看好,但当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近日谈到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特别强调,“这次灾害对中国经济会否造成更长期的影响,我们会密切关注。”
“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央行金融研究所经济分析小组分析认为,从未来趋势看,影响物价上涨的部分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央行日前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李稻葵新闻,李稻葵说吧)教授表示,这仍是由于担心物价过快上涨。
李稻葵认为,目前投资过热并不明显,而物价上涨却是有目共睹,央行此举仍是一种预防性政策。
与此同时,物价、煤电油运方面的压力比较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在后期反弹的可能仍然存在。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在国内遭受罕见自然灾害、国际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取得的,实属不易。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两手抓”,沉着应对,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当前特大地震灾害的困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编: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