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信贷需求出现“换挡”,信贷增长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上半年,监管发声,商业银行应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进一步指明了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方向。可以看出,“质效”是关键词。
面对当下叠加信贷需求不足、息差收窄压力等挑战,作为国有大行的农业银行,于8月30日交出一份优秀答卷。上半年,农行实现营业收入3671亿元,同比增长0.4%,净利润1365亿元,同比增长2%,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0.1%,是唯一一家主要质效指标都正增长的大行。
谈到成绩的取得,今年履新的农行行长王志恒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有良好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助力,从行内看,则归功于服务“三农”和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取得新成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取得新进展。
业绩仅是展示窗口,增长韧性则是内核动能。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农行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农行董事长谷澍就用金融大局观来定义农行发展的“认识论”,用“韧”字来总结农行发展的“方法论”。
两年后的今天,扎实、稳健的业绩检验了农行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侧面反映出其保持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发展思路的布局长远、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农行不断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更好平衡,使其在面对不确定周期时更加抗压、更加稳健。
主要质效指标均实现正增长
穿越过多个周期的农行,深谙行稳致远之道,在上半年展现了其稳定性。上半年,农行是唯一一家营收、净利润等主要质效指标都正增长的国有大行。财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65亿元,同比增长2%;营业收入3671亿元,同比增长0.4%;利息净收入2908亿元,同比增长0.1%;净息差1.45%,环比一季度上升1BP,呈现企稳态势。
逆势增长不易,有效平衡速度与质量、效益与风险是“秘钥”。
截至上半年末,农行贷款总额24.4万亿元,新增1.77万亿元,增速7.8%。这主要是因为农行信贷增长更重结构与质效。谈及上半年信贷策略,行长王志恒重点提及的方面有:及时调整信贷结构,紧跟经济转型方向,深挖实体经济需求,信贷投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适配等。
战略与数据相互印证。财报显示,农行上半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县域贷款、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制造业、绿色信贷、普惠金融、科创产业等重点领域贷款规模保持较高增速,在规模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实、效率更高。
信贷合理增长,资产质量稳健,银行盈利就有了长期保障。反之,如果风控能力不足,信贷增长反而会产生更多不良。资产质量稳健也一直是农行的鲜明特色。在大行中,农行一直有比较高的贷款拨备覆盖率,今年上半年,农行贷款拨备覆盖率303.94%,资产拨备总量超过万亿。总体而言,农行拨备充足,具有比较高的安全垫。从不良整体指标看,上半年末,农行不良贷款率1.32%,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0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仍有一定下行压力,银行是顺周期行业,如何评估未来资产质量的演化?副行长张旭光表示,农行坚持审慎的风险分类,上半年逾期和不良的剪刀差-608亿元,已连续16个季度为负,超前缓释了风险压力。这表明农行对风险的管理较为严格,资产质量较为扎实。“展望下半年,我们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长期稳定。”副行长张旭光表示。
资产质量稳定、息差企稳、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等,都是农行对下半年业绩充满信心的支点。此外,在负债端,农行个人客户总量达8.71亿户,居同业首位,客户基础持续巩固夯实。个人存款、对公存款日均增量均居同业首位。客户基石不仅有益于即期指标的实现,更影响着长远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县域业务带来“安全边界”
农行不仅拥有居同业首位的个人客户数量,也在县域拥有众多的网点数量,10多年前就实现了全国县域的全覆盖。这些网点是农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县域农村的触角,如此布局也是该行坚守主责主业的体现。
“农行姓农。”业绩发布会上,农行副行长林立强调该行服务“三农”的定位。
就像农业播种,经过耕耘终会收获果实,农行跨越城乡的客户基础和机构布局,以及在此领域的持续深耕,也已结出“果实”并转化为该行独特优势。
在今年上半年整体信贷需求相对比较弱的情况下,在县域的深耕和拓展给农行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有力的支撑,使农行拥有更加宽广的“安全边界”,更能抵御挑战与不确定性冲击。行长王志恒介绍,服务“三农”和城乡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就是该行上半年稳健业绩的“护盘手”之一。
纵观近几年农行财报,县域收入贡献持续提升,其潜能还在持续释放。今年上半年,农行县域贷款余额9.6万亿元,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1%;较年初增加8267亿元,增速高于全行1.6个百分点。
2023年农行县域贷款余额8.78万亿元,全年新增1.45万亿元,增量就超过全行贷款增量的一半。如果把时间线进一步拉长,农行的定力更加清晰可见。2021年以来,农行县域贷款占全行贷款比重一直在上升,从2021年的36%上升至2023年的接近40%,今年进一步突破40%。该行还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在2023年县域网点占比升至56.4%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新迁建网点70%布局在县域、城乡结合部和重点乡镇。另一方面,得益于县域的强大网络和长期积累的客户基础,农行的付息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从宏观上看,农村和县域承担着经济大循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底盘,随着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县域经济发展也将迎来诸多利好,城乡融合发展将释放持久动能。
统筹“城”与“乡”是农行一直以来坚守的大行责任,也是特色化经营的重要看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行特色定位的“反哺”效应也将愈加显现,成为支撑未来持续增长的巨大引擎。
副行长林立表示,下半年,农行将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一是着力加大“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二是着力加快政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三是着力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四是着力守牢业务风险底线,五是着力完善三农事业部体制机制。
“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务取得新成效
和农行独具特色的“三农”县域业务一样,去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也蕴含了巨大的实体经济需求和发展机遇。例如,据多方测算,实现碳中和所需的投资体量达百万亿级,与目前约30万亿元的绿色信贷总余额相比,资金缺口还在70万亿元以上。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也能深挖到更多需求。
在多家银行本次中报和此前年中工作会议上,“五篇大文章”都是关注点。行长王志恒在业绩会上表示,农行上半年“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取得新成效。
在“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方面,农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截至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2.63万亿元,新增5272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7150亿元,新增581亿元。
绿色金融方面,继去年底余额突破4万亿元大关口后,农行上半年进一步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绿色信贷余额超4.8万亿元。同时通过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等投行产品服务为客户提供融资超2100亿元,同比增长30%。
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方面,农行有多个“第一”。普惠金融业务提质上量,上半年末(人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4.51万亿元,新增9236亿元,余额、增量均位居同业首位。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体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码用户数分别达2.72亿、1.43亿、7201万户,均居同业第一。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量、缴存金额等也均处行业第一梯队。超过2万家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为老年客户营造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服务环境。
数字金融方面,农行积极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科技赋能能力不断增强。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MAU)达2.31亿户,新增1828万户,增速8.59%,持续保持可比同业领先。线上信贷“农银e贷”余额突破5.1万亿元,增速20.3%。
“五篇大文章”虽视角各异,但内在紧密关联,与农行的特色县域业务也有不少契合点。例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成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又如副行长刘洪谈及普惠金融时表示,将充分发挥农行点多面广、横跨城乡优势,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坚持城市、乡村两条腿走路,推动金融资源更合理、更公平配置,让金融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金融生态是经济产业结构的映射,随着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行长王志恒表示,下一步农行将持续强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深化“五篇大文章”、稳增长促消费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适配性。
未来,挑战依旧重重,银行需要更多的信心和动能,也需要不断强化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业务发展的平衡,稳健前行,穿越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