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节目《十月欢歌》第二集---凉山姐妹(10.02)
今年九月,我们的记者在中央民族大学认识了一位彝族女教师,她叫巴莫阿依。于是我们知道了一个关于她们彝家三姐妹的故事。而巴莫阿依就是其中的老大。1991年,巴莫阿依成为了我国彝族的第一位博士,今年8月刚刚从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她的二妹现在仍然在哈佛大学做博士论文;她的三妹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在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
巴莫阿依展示着她的照片:“这是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戴着博士帽照的像。这是在我们的学校,这是我们的校长。这是我二妹,现在在哈佛大学做博士论文。”
她说,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虽然凉山还很贫穷,它的经济、教育、文化方面和外面的发展相比还有些差距,但是凉山的山很美,凉山的人更美,凉山还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服饰、凉山彝族的歌舞,还有凉山彝族的建筑、凉山彝族人的生活习惯,真是很不一样。
巴莫阿依三姐妹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决定到巴莫阿依的家乡去看一看,巴莫阿依还把她的三妹介绍给我们作向导,于是便有了我们这次凉山之行。
巴莫乌沙嫫告诉我们,要想了解彝族就不能不提到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最欢快、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有两个节日最重要,一个是过年,人们把他比喻为吃的节日,而把火把节说成是眼睛的节日。在火把节上,人们往往要穿上最艳丽的服装,从各自的山寨中走出来欢聚在一起,青年男女们载歌载舞,倾诉衷肠,勇敢的男人要进行斗牛赛马的比赛,而最吸引人的就是选美比赛了。由山寨中的长者或威望较高的人做评委,对来自各个山寨的姑娘,从相貌、道德修养,民间技艺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选出每年一度的最漂亮的姑娘。彝族人把她称为“金花”。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上山入云间,下山到河边,山前能对话,相见走一天。也就是说,过去的彝族人往往是居住在山高路远的地方。,谈到彝族人的生活,我们多少还是有些神秘,因为那么今天的彝家山寨又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沙玛告诉我们,前几年,山上的彝族农民搬到了离汉族人住的地方比较近的地方,新修的房子就跟汉族的差不多了。
巴莫说,彝族人以前都是居住在山高坡陡的地方,都是据险而居。因为彝族人由于历史原因,在很多年前两个家族之间经常发生一些争斗,叫家支械斗,为了保卫自己,就居住的比较分散——住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现在比较“太平”了,政府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形象扶贫工程,帮助住高山上、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搬到低海拔地区来修建新的房子。本来彝族的房屋都是以木质为主的,上面雕很多花,这两年由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木头来源没有了,修的房屋主要是以瓦、砖为主。
说起依波沃村,其实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全村不过几十户人家,过去的依波沃村人也都是住在高山之上。80年代初,彝族青年吉格木曲从军队转业后,第一个将家安在了这里,他像汉族人一样建瓦房,修梯田。为了鼓励更多的彝族群众从大山之中搬下来,他三次修建自己的瓦房,并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乡亲们看到后,越来越多地搬出也大山。遗憾的是,2000年,吉格木曲在参加完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回家的途中,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被车匪路霸逼下了悬崖,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正在走向富裕的依波沃村。
据巴莫介绍,现在,村村通工程使彝家山寨的每个村子都有了地面接收器,可以收听到一套广播,收看到两套电视节目,当地的村村寨寨的群众都可以收看到自己想看的节目。除了能够看电视,彝族人还有了自己的彝文报刊、彝文电视、彝文广播。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79年就开始在全省进行彝语播音,凉州在90年代有了自己的彝文广播员和彝文电视解说员。比较富裕的人家还自己安的接收器自己专用。他们自己装地板砖,用的是电饭煲、电炒锅、洗衣机,在彝族农村,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在集市上,巴莫参对我们说,以前彝族人是羞于经商,耻于经商的。比如说卖鸡,男的穿着察尔瓦,就把鸡藏在察尔瓦里,只露鸡头出来,然后蹲在那儿,也不吆喝,也不左顾右盼,等人走过来问“这鸡怎么卖”;现在可不是这样了。现在不光是鸡,而且各种各样的山货,还有猪、羊,什么都拿来了。以前只是汉族人拿着一些生活的日用品进来卖,现在是彝族自己也走到山外去买些日用品回来卖,现在这个集市变得越来越热闹,什么样的东西都有。
彝族人还有自己特有的漆术,用漆自己彩绘出来的,广泛地用于生活当中。 红黄黑代表彝族人的审美观念,“三色文化观”就是来自这儿的。日本人也喜欢用漆器,他们追溯漆器的历史就追溯到彝族人的头上了。
巴莫还说,现在彝族妇女不仅在这小集镇上卖衣服,还在凉山州内、在四川省外做各种买卖,有些还走出了四川,在大城市里经商。
历史上,彝族人是没有正规教育的,直到1956年整个彝族地区都没有一所学校。如今,像依波沃中心校这样的学校,美姑县已建成了24家。
这里是凉山民族中学,凉山民族中学是采用封闭式寄宿制教育的省级重点中学,他们采用低进高出的招生办法向全州招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全校171名毕业生,有16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今年,四川省制定了十年教育扶贫计划,计划每年投资3亿元来发展民族教育,这样,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升入更高的学习殿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彝族人长达3000多年的奴隶社会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让更多彝族人的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正在由简单走向丰富,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了富裕。(张志民 郑月 张世刚)
四川凉山电视台协拍
摄像:舒小文 李劲松 史小军
民俗顾问:伍耀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