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商界名家》的城市品牌和城市竞争力的系列节目,我们今天还是来谈一谈重庆市,首先我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嘉宾,在我身边的是重庆市委常委,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先生,中间这位是信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卫先生,还有我们和记奥普泰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若潍先生。
在昨天的节目当中,我们留下了一个尾巴 不如说在重庆市,有一些潜在的竞争力可能是我们在过去看不到,或者没有意识到,但是一旦这些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这些潜在的竞争力就会真正变成一种竞争优势,但是假如我们没有注意到它,或者忽略了它,可能往往会给我们造成比较被动的局面,我们先来看一个片子。
光电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重庆市是国内公认的三大光电研发基地之一。拥有在业界赫赫有名的信息产业部第44所,第26所,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光电企业。然而,重庆的光电产业起步较晚,光电人才和技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重庆的光电人才成为外地光谷建设重点吸引的对象。一些外地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经常光顾重庆,以优厚待遇吸引重庆的研究机构和光电人才到外地发展。有些城市甚至准备出资数亿元,将重庆的某些研究机构整体搬迁到外地。据估计,重庆市每年流失的光电高端人才达70人以上。即使是在重庆市决定将光电作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的2000年之后,外地到重庆挖取光电人才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信息产业部44所,26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是他们挖取的重要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黄尚廉教授对此表示了深深的忧虑。重庆的人才大量流失,这个体制不行的话,人才留不住。而且重庆这个环境,这是西部的一个共同的毛病,,观念落后,体制落后,然后这个环境不是很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场上也有来自信息产业部24所的几位朋友,我对面的这位朋友就是来自24所的副所长研究员,郭明先生,您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年您是不是经常会遇到有人来挖您。
郭:无论是24所、14所,电子3所包括咱们重庆的高科技企业人才,应该说多年以前,一直到现在,都不断地发生这样的事。
主持人:来挖您的人,给您出的最高的条件是什么。
郭:这个属于商业秘密,不便透露。
主持人:但是他们给你开的条件您觉得怎么样?
郭:很有诱惑力。
主持人:我觉得可能诱惑力还是不够,要是够的话,可能今天您就不会坐在这儿了。
郭:我不这么看,其实我周围的包括咱们电子3所的同事在这里,我觉得我们这一批人能够扎根在重庆这个地方十几年,我觉得这个开价是一个诱惑力,这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我们还看重另外两个东西,一个就是我们的感情,我在三线干了十年,在山沟里干了十年,我们感受我们这样一支队伍,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我们的员工非常的好,他是能做很多的事情的,但是没有做好,是有种种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还是希望把我个人的发展跟咱们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发展。
主持人:假如有人开价说,我连你的队伍,连你的研究所一块儿挖走,一块儿搬走的话,您那时会不会要考虑一下。
郭:那肯定要考虑,不过我要请示老板。
主持人:谢谢,在我们的郭先生旁边的这两位也是我们信息产业部44所的两位所长,一个是老所长杨贾德先生,还有一位是我们的现任的所长黄军波先生,欢迎你们两位。两位不用谦让,你来谈一谈这种情况是不是你们经常会遇到的,像我们郭先生遇到的情况。
黄:应该讲光电子热的前两年,44所在面对人才这个危机方面,确实出现过比较大的危机。
主持人:您手下最大的危机曾经到的什么程度呢?
黄:到了一个研究室几乎走完了。这种危机我们是这么看的,一个是由于市场本身,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光电子的活力,你要说这些人是没有人要的人,那这部分人就表明不了光电子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第二个可能更多的是在我们自身,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留住人,让他们发挥作用来反思,不能一味地怪别人把我们的人给挖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事实,在挖走人的同时也有人来,比如说我就是去年从成都到的重庆。
黄奇帆:
从人配培养和吸引的角度来讲,一个地区的人才,一个单位的人才被挖走,或者挖人家的人才,这是市场经济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作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一个研究所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怎么选拔人才,怎么使用人才,怎么激励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培训人才,这四个环上把机制搞好,那么不仅用待遇留人,而且用事业留人。
主持人:重庆市可以说集聚了非常多的人才,也积聚了非常多的科研力量。但是前些年,一直有一句话叫做孔雀东南飞,在留住人才方面,吸引人才方面,的确是面临着一个人才流失的局面,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观众注意到没有,我们今天这两位嘉宾,实际上都是从外地来到重庆的,而并不是重庆的,陈先生是从北京过来的。
陈卫:我是重庆人,北京回来的,应该说是美国回来的。
主持人:从美国回来,到北京又到了重庆。
陈:先回到北京,再回到重庆。
主持人:您是纯粹的北京人。
陈:应该说是纯粹的北京人,
主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孔雀西南飞,这个原因是什么。
陈:我们这个公司之所以有重庆这个公司,实际上也是因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以前在这边有一些大的公司,但是它当初可能也有一些刚才郭先生面临的情况,都在孔雀东南飞,我们也有这种情况,后来我们在这边就成立了一个公司,机制改了一下,一半是国有的,一半是这些员工的,用了这种机制我们的人员就都留下来了。
主持人:那陈威先生呢,您的故事给我们讲一下。
陈威:我这个稍微简单一下,我就是重庆人,一个喜欢家乡,一个大家谈得比较多,就是讲孔雀东南飞。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我们叫做凤凰落西南。因为什么情况呢,就是现在重庆真正看到的,到重庆来创业的人相当多,我们今天两位比较荣幸地坐在这儿,给观众们谈自己的感受。实际上重庆这个环境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行业来讲,很有吸引力,因为我是做无限通讯的,可能从这个图案可以看到,重庆的地理地貌是两江加上山,所以从传统的有线通讯的话,挖沟埋线的成本非常高,重庆这个地方对无线通讯的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基本上讲,重庆市政府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年我是95年回到北京,96年到重庆,重庆市政府当即就帮助我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基地,在重庆边上一个百市矶的地方,所以说在全国别的地方,你说要很快地对于一个新的技术给你提供实验点,一般比较困难,但是在重庆这个就完全不一样了,
黄奇帆:刚才两位讲到的话题,扯出了一个规律性现象,就是人往高处走,一般来说,会往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走,或者事业发达的地方走,但是又有一个规律,就是资金是往回报率高的地方走,资本是向有钱赚的地方走。
主持人:正像刚才陈先生谈到的,他来重庆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重庆有市场。
黄奇帆:那么一个地区只要有市场,有回报率高的项目,有发展前景,资本,资金,钱是会流到这个地方来的,而掌管资本资金的企业领导,和他匹配的那些技术人是跟着这个资本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人才流动这件事,政府要有信心,企业家要有信心,你只要把自己这个地方发展了,经济搞得好,高科技的事业,前景工作做得好,那么你这个地方就会有人才来,因为有资本来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才来。
主持人:人才跟着资本走,而资本会跟着市场走,所以最终是市场决定人才的流向,
主持人:人才跟着资本走,而资本会跟着市场走,所以最终是市场决定人才的流向,对于这两点,两位陈先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
陈卫:吸引人进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怎么留住这个人,在这里发挥他的作用,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使他的产出率最高,这一点,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那就是靠公司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来确定的。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在重庆发展象你们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在北京或者在上海相比,它们未来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陈:我们公司的特点是,在北京也有几个部门,在重庆也有一些部门,主要的生产销售都在重庆这边实现的,我觉得在北京那边也是一个现实,因为在北京还有一大批更高档更前沿的一些技术,比较容易跟踪。重庆这边我们觉得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一个是人才环境,我刚才讲过,比如说他比较忠诚,比较刻苦比较敬业,然后政府这边的环境,有些事情在北京那边可能不能受到那么大的重视,因为北京毕竟高新技术相对来说比重庆多得多。
陈威: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做光电子通讯的,我们提出了一套自己完整的自主产权的无线通讯系统,我们产品实际上是针对经济不发达,特别是一般的低端用户的产品,大家可能听说无线市话这么一个产品,那么特别是西部地区,这个电话普及率还不到20%,如果采用我们这样的系统以后,一般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这样的电话,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他的劳动生活率,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高速公路上,如果你钱比较多一点,你可以开奔驰汽车,你钱少一点,你可以开一个夏利车,甚至开一个奥拓车,但是无线通领域里面,这个选择就很少了,要么你就打全球通的,要么你就打CDMA,这种类型的电话对普通老百姓来讲,还显得太贵,我们现在想通过我们自己新的技术,利用我们自己在国内,在重庆这一个比较低的劳动成本,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种低成本的实用的无线通讯工具。使得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享受和利益。
主持人:重庆就象是个大码头,实际上是整个西部地区的一个大码头,是西部地区的一个桥头堡,在这个概念上来讲,到重庆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没有这样一种思考,就是我们要瞄准广大中西部的地区,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市场?
黄奇帆:这个话可以这么说,实际上信息产业,跟机械工业传统加工业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加工业,谁如果搞总装,谁可能就是龙头,是技术合成的龙头,比如轿车总装的系统,一般是比较高的,但是在电子工业里,谁搞总装,谁是搬运工,谁是低端产品,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所以说做多少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多少台PC电脑,实际上它只是产业链里面最末端,最没技术含量的,但是不是先西部就不做这个事,实际上一样要做,因为这个代表了劳动密集型的一个市场,如果西部的企业在产品生产上是低端加工,但是在经营平台和物流平台自己掌握,这个利润就高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从这个角度发展,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作为技术开发来说,又希望在电子产品上能够向高端走,零部件的技术一般比整机技术含量高,软件技术又比零部件技术含量又高,那么我们西部人才应该往高端,尽量地去推进。那么,通过知识产权的自主开发,能够掌握高端的技术产品,掌握了这个,也能占领市场,所以两头都要干。
主持人:未来重庆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说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黄奇帆:重庆的电子产业往哪儿发展,如果讲集成电路为电子产业,那整个中国的半壁江山在上海,如果讲计算机制造和软件制造,那么中国重要基地在北京,如果讲家电这一类的产品,那在深圳广州,重庆如果在这三个领域去追去赶,怎么做也做不好,做不上去的,在光电子领域又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又是我们有历史的基础,技术的基础,所以在这个方面如果选择得当,成为我们突破口的话,很可能是重庆,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主持人:我们今天也请来了重庆市高新区管委会的主任王小若先生,我们也请王主任,就这方面谈一谈重庆市的远景会是什么样子的。
王:我们将在北部新区建一个光电产业园,我们想在利用石桥部高科技这个基础来做好两件事,一个把高新区作为我们光电子产业的一个孵化器,一个作为一个加速器,我们的目标在今年我们要做到电子行业,就是IT,包括光电子的,我们今年要做到20个亿。那么我们想在2005年我们将做到100个亿,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主持人: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规划,谢谢您。
主持人:我们下面还是请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来提一些你们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者你们自己的一些看法。
观众:黄市长你好,我想可能您对于上海或者重庆市都比较了解,但是从我的感觉,上海的本地的名牌产品,可能还不一定有重庆多。但是上海的经济发展却比重庆快得多,我想这是为什么?
主持人:谢谢,这好像也是一个经济现象。
黄奇帆:这主要因为上海十年吸引了500多亿美元的外资,这500多亿美元的外资,差不多要四、五千亿人民币,然后这些外资背后跟他合资的中方的投资,匹配在一起,是一个上万亿投资的概念,那么这个上万亿产生的经济活力,发展扩张,应该是使整个上海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觉得我们重庆吸引外资的程度,跟上海比差距比较大,上海一年可能有40亿美元的外资到位,重庆一年可能是三亿、四亿美元的外资到位,只是上海的10%。那么今后十年重庆在这个领域,对外开放领域,可能是我们要努力推进的一个方面。
观众:我想问一下,和记奥普泰的陈总,我们知道您的总部设在重庆,但是又有一种说法,就是您的高层领导经常呆在北京,是不是有一种想法,将来有一天,或者把总部迁往北京。
陈若潍:那不可能的,实际上因为我们这个公司现在在这边发展得非常健康,我们现在的产品原来只是面对国内,实际上我们下个月就有400多台产品要发到国外去,这都是在重庆这边开发生产出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只会逐步步去加大在重庆的重点,人员、包括投资会逐步越来越多,只会这样,我每次来,实际上我从十年前第一次到重庆来,以后每年至少来十几次,比如上周来重庆,这周又来了,来得非常频繁。
黄奇帆:他属于重庆和北京的两栖式人才了。
陈若潍:因为你家在北京,那是一个现实,所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公司员工也整天跟我说,你看南方花园附近的房子非常好,又非常便宜,整天有人动员我买一栋房子,我也是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你在北京会得到什么,你在重庆会得到什么。
陈若潍:北京那边更像一个研发的机构,重庆这边有研发,更侧重于生产,是从这么个角度来安排的。
观众:重庆市有没有这样的规定和想法,把我们的科研院所,或者说高科技企业中国有的那一部分,划出一部分股权出来,作为技术人员的股份,或者说期股,有没有这种打算呢?
主持人:谢谢,这位朋友问的问题,正好跟我要问的问题有点像,你看现场的两位和科技界的企业家都是外来的和尚,所以我们也很关心重庆本地的和尚怎么办?一般都说外地的和尚好念经,本地的和尚怎么办?
黄奇帆:这个事情现在重庆的研究所,包括一些工程设计院,有中央下放的,也有重庆本地的,那么现在它是实现两部转折,这个过程是分两个概念,第一个事业性质的应用研究所,把它转化为企业制,把它逼近市场,第二个,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里面职工部分股权赋于给他,这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
主持人:好谢谢您,谢谢。好,郭先生,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从您开始的,看来最后您也要表示以下您的态度。
郭:可以说是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我的一种感受吧。去年8月10日,包市长带队考察高新技术企业。当时我就跟他提了一个问题,我说不仅我们老的企业传统企业,要重视它的体制创新的问题,也同样应该把我们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把这个制度的创新,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来抓,这将是我们创建百年老店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从郭先生开始的,最后结束也结束在郭先生那里,到这时候,我想可能各位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离开重庆,没有离开24所真实的原因,那么原因还是像刚才黄市长提到的,在重庆找到了市场,找到了这样创造一个新的企业的机会,同时也有一种新的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庆的人才的流动才能成为正常流动的态势。
我想我们昨天谈的话题,更多的是谈的重庆的过去,但是我们今天,谈的更多的是重庆的未来,所以当我们谈未来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些雾里看花,看不太清楚,但是我想,未来之所以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力,也正是在于我们可能非常难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十年以后,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有一句话,可能非常适合我们今天的重庆,面对新的世纪,我们会有新的挑战,但是同样会有新的机遇,非常感谢各位参加我们今天的节目,也非常感谢我们场上的嘉宾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