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中国首届文化产业论坛在南京召开


  导语: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政府文件,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文化产业原来一些受保护的领域开始对外开放,新的竞争局势已经展开。在这种形势下,旨在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中国首届文化产业论坛目前正在南京召开。就本次论坛的情况以及加入WTO之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我们的演播室还邀请了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相远先生,和本次论坛的组委会主任陈忱先生。首先请看记者发自南京的报道。

  解说:

  21号上午,中国首届文化产业论坛在南京召开。有来自海内外文化管理高层人员与文化产业精英共200多人出席了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以及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这是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首次举办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性会议。本次论坛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与新经济浪潮”为主题。其宗旨是: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力争实现理论创新;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号脉,充分利用论坛成果,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为中外著名文化集团交流合作提供良机。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认为本届论坛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江苏省委副书记 任彦申:一个特点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一个产、学、官相结合为特征的国际性文化的论坛。再一个它是南北结合,北京南京全国,南北结合,一个是中外结合,另外我们采取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来举办。所以说这是论坛的两个特点。

  论坛主要分为综合论坛、专题论坛、行业单元论坛以及高校专场等五个部分。其中行业单元论坛包括影视、音像、出版、传媒、演艺以及美术等内容。论坛期间还举行了“江苏文化精品展”和文化产业项目洽谈。因此,可以说本届论坛既是一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也是一次产业运作的实践。

  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 顾欣:这种交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有意识的交流,我想通过这次论坛,达成一些交易以及成功,现在看到的已经有一些非常好的项目已经存在,包括我们和美国百老汇,共同来制作一些音乐剧这种做法,这个应该说,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次百老汇走出纽约。第二就是中国是第一次引进这种先进的制作方式,到中国来制作音乐剧。

  本届论坛由江苏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北京诺亚文化产业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省演艺集团和出版集团共同主办。论坛采取了市场运作的方式,企业与文化人一起成为了市场的主体。

  江苏省委副书记 任彦申:当然光靠文化人是发展不起来文化的,所以我们把文化和企业沟通起来,搭起一座桥梁,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的,我想文化在将来是一个不但能改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非常又诱人的经济前景的朝阳性产业。所以我想有眼光的企业家,会重视这样一个商业机会的。

  中国首届文化产业论坛是一次文化精英的大聚会,1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斯比拍卖行、百老汇、肯尼迪艺术中心、日本NHK、韩国KSB等众多著名国际化企业代表,以及国内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著名文化企业负责人出席了论坛。

  记者: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也仅仅是5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中国则是近几年的事情。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正在向小康阶段迈进,与此同时社会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解说:

  据文化部统计,截至2000年底,由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产业单位有20多万个,年上缴税金20多亿元,产值100多亿元。再加上传媒、出版、培训教育和文化旅游等产业1000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副秘书长 张晓明: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本身发展的需要,根据经济统计数据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均GDP800美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化需求的上升幅度是非常大的,按照这个发展规律,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向文化跟文化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在现阶段的中国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市场。詹姆斯•奎恩先生是好莱坞知名导演,在河海大学的专场讲座中,他一再强调对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的关注。

  好莱坞导演 独立制片人 詹姆斯·奎恩:我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是光明的,有希望的,我很关心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将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真的很关心。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产业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

  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 JOANNA·BURKE:英国的文化组织和个人对在中国看到和学习到的东西越来越感兴趣,因此我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许会加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好像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目前发达国家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上,处于垄断地位。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表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对后发国家取得了新的优势。

  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潘公凯:西方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东西,他们的传统文化能生长出东西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生长不出东西来吗?这在逻辑上时说不通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正是我们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中国的文化人,中国的艺术家所特别努力的一件事情。

  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同时,必须要有意识地树立文化主权和弘扬民族精神。

  记者:

  参加本届文化产业论坛的中外嘉宾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都极为乐观,然而专家们同时也指出: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等。总之,进一步推动变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毕竟中国文化产业之路才刚刚起步,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中国报道记者阮晓梅南京报道。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结合正在召开的中国首届文化产业论坛的相关情况,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现在我们开始采访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朱相远先生和本次论坛的组委会主任陈忱先生。第一个问题我们还是从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开始说起。说到文化产业,人们首先想到它有巨大的价值,有人说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一个产业。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预测,说在5年之内,中国的文化产业可能会再创造5千亿到1万亿的产值。对这样说法,你们觉得有什么依据吗?

  朱相远:文化产业现在被称之为一种朝阳产业,我个人理解,就是说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马上要到来了,知识经济除了包括高科技以外,还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知识经济。现在根据国际上发展的规律看,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3%、2%,但是它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像美国400强里头,1998年统计,400强里有72家产业是文化产业。所以它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像美国的航天技术出口是第一号的,第二号就是它的文化产业,音像制品这些产业占第二。日本也是这样,日本的文化产业像音像制品出口大概仅次于它的汽车工业,日本的汽车工业大家知道是很有名气的,对中国来讲,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我们现在提倡要持续发展,提倡要多消耗比特,少消耗原子。多消耗比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只有文化才能提供比特信息量,让你享受。所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所以未来的前途是非常广阔的。

  陈忱:对我们中国文化产业的经营者来讲,最主要现在就是要,我说的一个词叫盘点,我们要盘点清楚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我们有什么东西,就我们国家什么东西可以卖,什么东西不可以买,什么东西是可以跟人家合作,在这个之前,其实文化产业论坛,我们现在正在召开的文化产业论坛本身,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怎么样笼统的概念呢?

  主持人:那它是不是一个机会?让大家来把中国的文化产业,像你说的一样,好好来盘点一下。

  陈忱:是,刚才我们谈到在今后5年、10年当中,它有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点,增值的空间,那么这空间从哪里来呢?我觉得这个空间一方面从我们的人才,我们的项目,我们的文化产业资金,这三个地方,这三大块可能是我们今后发展最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所以接下来这个问题,我就想接着你刚才谈到的这个问题来谈,既然要盘点中国的文化产业,你们觉得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朱相远:我们过去由于计划经济,长期把文化作为一种事业,事业,国家拨款,不是产业。什么叫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跟文化事业不一样,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运作,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它一旦通过市场运作,才体现经济价值。如果作为一个事业来讲,它一般就是宣传这样一些动作。恩格斯讲过这么一句话,人一生当中有三种追求,三个层次,第一种追求,生存,首先要吃饱、穿暖,温饱问题,这是生存。解决了生存问题,第二个追求就是享受,到了享受这个阶段的时候,你想物质享受当然是一方面了,但是文化享受范围比物质享受更多,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温饱型一旦解决了,进入小康型以后,享受的,特别在文化享受方面,这个就逐渐逐渐发展,会有广阔的前景。第三个人到了第三个层次,就发展自己,发展自己,他对文化方面的需求,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塑造自己、发展自己,这种需求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当然现在中国的500强还没有一家是文化产业,但是我相信随着现在的发展,逐渐逐渐将来要发展起来的。

  主持人:陈忱,你一直从事文化产业,你有没有想过,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文化是一个产业的?

  陈忱:我觉得就我本人来讲,我感觉应该是1995年左右。我在经营我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的同时,有很多记者采访的时候,很多人用一种特别疑问的口气问我,说文化可以产业化吗?文化怎么可以产业化?文化人怎么能够变成产业的经营者呢?就是说文化产品经过产业运作过程当中,它是不是会影响到文化的纯洁性呢?很多人问起我这个问题,一方面我认为文化产业,中国文化本身有它自己的修复性。另外一个我觉得,我刚才谈到了一个观念,就是如何从一个行政的平台上,移到一个法律和市场规范的平台上来,这个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我有一个观念就是宣传和传播的观念,其实传播的效果最后会给人更大的宣传效应。记得我有一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季的一个活动,我就亲眼看到法国来的嘉宾,他们的政府嘉宾,拿着我们印的很精美的那种宣传册,当时那个宣传里面除了有介绍我们国情以外,最主要是介绍我们国内的文化现状,可是他一看到这个东西,他首先想到是在做宣传。出了大厅以后,一转弯,就把这东西扔到垃圾桶里,我亲眼看到。这个东西我想当时的印刷成本,我们这东西至少一本要50块钱左右。所以当时我就想到,是1994年的时候,我说这些东西一定要让它花钱买,我们大家,特别是朱主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办公桌旁边会有很多人送来很多东西,我们可能都没有时间去拆它,因为是什么?是别人送的,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花钱买的,1元钱我要看看它,再不好我要看完了之后骂一句再扔掉。所以就是说我认为到了法律和市场的平台上以后,文化产业的传播效应,它可能要比我们拍的一个宣传片要来得广泛得多。他想得到一种文化娱乐的享受,他买的,他要看完。

  主持人: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逐渐意识到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而且可以说很多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也在摸索和探索这个问题。

  陈忱:另外刚才朱主席谈到了,说因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就会有需求,既然有需求,它就有供给方。产生这样一个组合,形成了以后,产业链也就形成了。

  主持人:有供的,有需的。

  主持人:所以探讨到现在,进入21世纪以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一,我们是不是面临着国外的文化产业企业的冲击。另外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不是也面临着自身的再发展问题,到底有哪些不利的和有利的因素?

  朱相远:对我们不利的一方面是一种冲击,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我们警惕起来,因为文化是一个主权,文化尽管它可以产业化,但是必须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有自己民族的,有传统的,有跟我们社会制度有关的。如果它这样进来的话,我们当然也要采取很多措施,他们也希望把他们的价值观通过文化产业传播到到中国,改变我们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这个当然我们是不会允许他仍这样做。所以有利的一方面,是他们一些好的、规范的这样一些操作方式,能够被我们学会。比如像经济人问题,我多次呼吁我们的大学,应该设些文化经济人的专业,甚至设些像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点。另外我们也别害怕,因为中国的文化产业,我们有5000年雄厚的文化资源,这也是任何国家它比不了的,它有高新的技术,但是它没有我们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我们将来用新的管理方式和一些新的制作技术,来开发我们资源,将来我们同样能够占领国际市场。

  主持人:观众朋友,围绕中国文化产业相关问题,我们正在采访两位嘉宾,广告之后我们将接着谈,欢迎您继续收看。

  主持人:今天谈的这个主题就是围绕首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从那谈开的。我也知道陈忱,你是这次组委会的主任,所以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当时是怎么样想起来要组织这样一个论坛的?

  陈忱:一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又谈到了关于人才和项目、资金这个问题。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我觉得有三大块主题,一大块就是人才,一大块就是项目,还有一块就是资金。当时我们诺亚产业集团在运行整个项目过程当中,到第10年的时候,我们从1990年开始注册到1991年开始,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人才通常都是从专项人才里面出来的,比如摄制组,比如专门的创造人员,写剧本,比如说一个书画家。都是从很专业的人才里出来的,到了这样一个集团层面了以后,就发现力不从心了,你所有的理念贯彻不下去,他们每天也很辛苦地在工作,可是做的总是不到点子上,他们也很着急,这是无论是人才培养到理论支持上缺乏。从项目上来讲,始终还停留在那种是不是让政府补贴一部分,然后我们自己想办法,拉一部分赞助,始终停留在那种输血状态,造血机能完全不完善。当我们公司到1999年的时候,我们决定投资七个大项目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项目都摆开了,因为大家都是一样,文化产业没有一个先驱在前面给我们引导,我们摆开了就发现,我们的知识量,我们所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能够确定这些项目。所以我们就想请贝塔斯曼、时代华纳、百老汇、好莱坞、NHK、KBS一些人来给我们在北京会诊一下整个的项目,到底有多少可行性,把他们的产品拿过来,把我们的产品拿出来,我们进行比较。后来我到江苏去出差的时候,就遇到了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先生,他说江苏在建文化大省,他说你这样到江苏来搞。文化产业论坛,刚才谈到说理论支持,同时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形成前瞻性的理论概念的同时,形成一个大的市场,有一些项目的签约,我们希望能搭建起文化与财富的互动平台,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把会议放在南京来召开。

  主持人:朱主席,这个文化产业论坛,它终归是个论坛,通过举办这样的论坛,人们可以找到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要发展这个产业,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做。我们也知道您曾经主持过中华世纪坛的修建,在文化产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您觉得中国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的话,应该怎么样做?分几个步骤,您具体地给我们分析一下。

  朱相远:我想一开始做任何一件事情,一般先是要造舆论,转变人们的观念,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尤其对文化产业,把文化作为一个事业,现在它要变成产业了,要通过市场运作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这在人们的很多观念当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文化人,都要有一个过程,我想这个论坛,它会推动中国在这方面观念的更新。第二,我想要制定很多政策,因为咱们是依法治国,将来肯定要有文化方面的立法,这样保证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地发展。现在在运作方面,也是由浅入深的,你看现在文化产业都是分散的,全国大概有10几万个文化场所,大部分都是手工作坊、卡拉OK,那是最多了,再就是歌厅、游戏机,效益也挺高的,但是很肤浅,它就由浅入深,慢慢要向深层次发展,要向高雅艺术这些方面发展,制作精品,拿到世界上去,这个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创新刚刚他讲了,国外制作一些大片,那有金融的支持,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金融的支持,资本市场。你看我们发展高科技,我们有风险投资,有各方面金融的支持,各种基金。我想将来中国文化产业也都要有金融的支持,这样的话它就进入良性的循环了。所以我想现在的中国文化,很多省都在搞这些文化方面的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慢慢文化自己就变成经济了。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在新修改的电业管理条例里面,已经允许外资进入电影院了,而且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外资影院。接下来我们想探讨的问题,就是说这个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看待外资还有包括民营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相远:我想是这样,因为我们现在发展本身就是金融支持,外资的引入首先是在金融上给我们支持,在金融上给我们更多的资金。外资注入资金以后,它绝不会赔的,它要想办法赚钱,它一定有一个非常科学的一个巧妙的操作方式,这个方式,我们跟它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能学会。至于民营经济,它主要是私有经济,它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在物质生产方面,它可以去参与的话,那么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同样也是可以的。只不过现在,现在私有经济在文化产业占很大的份额,但是还是都比较肤浅,就是我刚刚说的,歌舞厅到处都是,还是比较肤浅。将来我希望就是说,如果一旦国外的文化产业进来,人家规模比较大,像一条大船一样,咱们的小舢板,一个浪就给你打翻了。所以要求我们自己,包括私有经济,都应该很好地扩大、联合,形成比较大的规模,形成规模它才能有竞争力,我想这个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主持人:陈忱,这次是首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那么以你的想法的话,以后是不是每年都要搞一届这样的论坛?

  陈忱:这个论坛从策划到现在,我希望它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概念,不是一个会议的概念,我们希望两年做一次,我们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赚一点会务费。我们这次嘉宾来,都是我们免费提供他来的,这样的话,我们希望什么呢?因为他们给我们提供的理念已经是经济了,我们认为他很高深的理论概念或者运作方式,对我们来讲是经济。刚才就谈到了个体户,民营企业的联合,这种联合谈到会上这种联合,还有一个行政的支持,因为它是理不顺的,比如说诺亚产业集团打一个报告给文化部,它是不可以的。我们希望把这个东西做成项目,项目本身不是会议,至于主办也好,协办也好,就不重要,我们明年希望还是来以市场为主的这样主办会议,前几天有一个记者采访我,你这个会议可不可以搞得更有层次,比如说文化部主办,比如说国务院跟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我跟他谈了一个概念,我说层次的高低不取决于我主办方是哪一个,而取决于我的会议成果,我觉得会议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我的层次就是高的。我说这是概念和理念上的差距。所以这次文化产业论坛对整个文化产业理念的推动,以及发展上的补充,我不敢说有多少结果,至少是一个震动,可以带来一个震动效应。

  主持人:朱主席、陈忱,围绕这次的文化产业论坛,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非常感谢两位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我们采访,谢谢。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本期的《中国报道》,明天的同一时间再见。

  主持人:王世林 责任编辑:张立勇

  制片人:王跃华 导播:赵妍妍 监制:张希岑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