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4日播出
主持人:一直以来,中关村被认为是中国实现科技中国的先锋,它的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可能直接影响中国未来实现科技中国战略目标的进展,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关村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请示,三年后的今天,入住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达到近万家,36万从业人员在中关村的各企业工作,一些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在中关村诞生,三年来中关村已经完成了从电子一条街到高科技产业基地的转型。在稍后的演播室里,我们还将采访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先生,好,首先请看记者的相关报道。
这是北京著名的中关村大街,街道两旁林立着众多高科技企业和他们的产品广告牌,大街上这个双螺旋的标志也已被许多人所熟悉,然而在今天,中关村已不再仅仅是这条街道的名称,在距离中关村大街近50公里远的北京通州区宋庄镇,有250亩留美博士韩庚辰创办的奥瑞金种子公司的试验田,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种子市场,但确是种子生产弱国,韩博士的这家种子公司创办几年来,已发展成为中国玉米种子行业规模第五,营业额第三的企业。
奥瑞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庚辰:我们最早是1997年9月份入住的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当时是在标准厂房里,然后98年我们搬到中关村创业大厦,2000年搬到中关村发展大厦,所以我们这个场地是去年、2001年做成的,也就是在中关村四年期间我们就搬了三次家。从我们企业在中关村的发展来讲,也基本上是和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同步增长,也是同步成长起来的。
韩博士告诉记者,创业初期他们享受到了中关村许多优惠条件,而中关村逐渐形成的信誉、科技含量、开放创新等概念也使他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享受到了中关村良好的品牌效应。而正是这种品牌效应使中关村对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有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
中关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戴卫:三年来已经有700多个留学生团队领取了营业执照,还有3500多留学人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就业,他们的到来为中关村建设贡献了力量,我们还推出了一大批国内顶尖、世界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比如说方舟一号CPU它的推出结束了中国无芯的时代。
2001年7月,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化32位CPU产品代号方舟一号的半导体芯片在中关村诞生,这种芯片可以广泛应用于网络计算机、教育、办公、金融服务等领域,方舟的打造者是留美博士李德磊先生任总裁的中芯微系统公司。
中芯微系统公司董事长 李德磊:当时回国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到因为我们是在做CPU这个技术,中国一直没有这个技术,而硅谷整个从技术上、从市场上都是比较饱和的,在国内现在这个市场非常大,整个可以说是一片绿地,所以国内市场大,国内这个市场对CPU技术有一种需求,我们本身又能够做这种技术,国内资源又比较好,尤其是工程师的来源也比较好,所以当时我们决定回到国内来做这个工作。
据了解,方舟一号已于去年底投入批量生产,而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方舟二号芯片也已在中芯微系统公司研制成功。
记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对面,太平洋大厦东侧的这个位置,经专家考证,就是中关村发源地原址,1980年,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员对硅谷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景象所感动,回国后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到1986年末,中关村形成了以开发经营电子类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直到90年代中期,这些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以年均百分之一二十的速度在递增。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这座电子城开始了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转型。
三年前,留着一副大胡子的朱荣辉博士回国创办企业,两个多月时间,他一共找了十多个部门,跑了30多趟才把公司注册下来,这件事情使朱博士的回国创业决心遭受了一次考验。
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朱荣辉:感到特别疲惫,就觉得公司还没有开张就花那么长时间,还要花那么多精力做这些事情太累了,我本身在美国也办过一家公司,那时候只用几天的时间就办下来了,很简单。所以我觉得这样就有很多可以改进的余地。
有感于自己创办公司的艰难,2000年5月,朱博士向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提出了改进公司、注册审批方式的建议,当月,管理委员会采纳了朱博士的建议,并且聘请他为总顾问,在海淀园开展了电子政务网上审批试点工程。记者看到,2001年1月1日至今,海淀园数字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已经接待网上查询访问98万人次,受理各类企业网上申请近1万项,其中1400多家企业通过上网申请办理了新技术企业入园申请和三资企业审批。
海淀园数字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张稷发:按照我们的计划,三期工作都完成之后,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今后所有企业在园区所有能办的事情都通过网上来进行,我们计划在9月底三期工作应该是初步告一段落,要达到什么情况,就是说在网上可以为企业除了办理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等各种政府职能以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也为我们政府从管理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比如说企业通过网上报税以后,需要开通网上银行,这样还可以开通网上购物,网上一系列的法律宣传,为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这里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服务中心,大厅内设立了151个窗口,可以完成各种行政审批事项245项,企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政府审批的各部门都有专人在此办公,房先生刚刚注册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向工作人员递交了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周后房先生就可以实现自己开办一家教育网站的愿望。
北京光和兰科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房:我准备发展期用三年,每一年我准备聘请40名在线老师,就是一线的老师,第二年我想聘请到100名,第三年我想聘请到1000名,我的网站注册人数我想第三年应该到200万。
据了解,近三年中关村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0多家,每两天新增一家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企业,在巨大的变化中,中关村还完成了同国际接轨,科达公司、摩托罗拉、因特尔、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到中关村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记者:如果说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的未来,那中关村将是考查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依据,它是否能像20年前的深圳、10年前的浦东一样,充当发动机的角色,带动中国经济又一轮质的飞跃,关心它的人们正试目以待。《中国报道》记者杨海莉在北京中关村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围绕中国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先生,刘市长您好,欢迎您光临。我们知道人才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了,中关村现在有从业人员是36万多人,从事科技的高科技人员就有十几万人,它的人员结构这些从业人员的结构和分布是怎么样的?
刘: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发展高科技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是作为国家的一个战略,而且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高科技的竞争关键是在人才的竞争,现在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里有36万从业人员,其中有16万多是大学以上的学历,这样占将近一半,百分之四十六点几,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有3万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3.4岁,这是我们最新调查的结果,尤其在IT产业方面,IT产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竞争力非常强的产业,在这个产业方面平均年龄才28.4岁,非常年轻,这些年轻人非常有朝气,他们朝气蓬勃地冲击着国际高科技的各个领域。
主持人:就照着这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方向,中关村现在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呢?
刘:实际上中关村现在高科技企业就有1万家,3060家是去年新增的,仅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3060家高科技企业,在这方面需要各个门类的人员,因为中关村有39所大专院校,有213所科研机构,各个学科的门类在这里都非常齐全,而且有50年的发展历史,中关村是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建立的高科技的一个基地,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企业的增加,现在专业人员已经越来越多,但是在下一个阶段里恐怕更需要的是有综合知识的这些管理人员,因为我们要想把小企业做大,而且做成在中国、在世界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有竞争力的这些企业,必须有很好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要认识市场,要懂得高科技,我觉得应该大批地需要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也非常需要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如果这样的人才大量地聚集在中关村,中关村带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腾飞就指日可待了。
主持人:每天有一家甚至不止一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诞生或者注册,那这些企业的存活率怎么样?据我们了解去年有800家被取消高新技术产业资格的这种企业。
刘:是的,高科技它就是因为是一个在新的领域里边它成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也有相对的淘汰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去年就有800多家高科技企业被淘汰了,前年有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被淘汰,但是被淘汰的企业并不是说完全他们的资源、他们的人力都被淘汰掉了,而是很快地就组合到新的高科技企业里边去了,所以这种成活率在我们这里我看经过调查,大约有10%以上的企业每年都有更新和淘汰,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尤其在美国硅谷,这种的淘汰率比这个还要高,但是这种简单的淘汰不是说这个企业就死亡了,这些人就真失业了,而是很快地又融合到别的企业之中去了。
主持人:在中关村这些中小企业,它怎么样渡过它的婴儿期呢?因为在成长的初期是需要保护的,有什么扶持政策吗?
刘:我们是采取市场机制,政府来整合资源,在中关村实施的是以人为本、以企业为中心,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式,但是尽管这样,我们的政府也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对小企业的成长我们有以下几个措施,一个措施我们在中关村建立了大量的孵化器,我们有30个孵化器,就是把小企业搁在孵化器里边,把它孵育成、成长成中企业或者大企业,然后出孵化器,孵化器里边主要是为这些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各种服务,市场化的服务,开放性的服务,使得小企业能够减少大量的后勤各方面的工作,而且还要辅导他们怎么面向市场,这样政府建的这些孵化器和社会上建的孵化器给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其次在中关村我们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担保公司,为小企业融资,因为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有资金强有力的支持,小企业很快就可以成长起来,尤其那些技术比较领先的企业,所以融资难是中小企业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
主持人:在中关村这些中小企业融资还难吗?
刘:也难,现在因为风险投资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没有开创业版的市场,国际上纳斯达克就是创业版市场,它可以风险投资公司支持了这些小企业以后,很快地把小企业培育起来,然后培育上市,风险投资公司就用上市的机会退出,建立了一个退出机制,而我们国家现在没有开创业版,这样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风险投资公司有一些疑虑,所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仍然是一个问题,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采取了第三个措施,就是政府要资金在风险投资给中小企业的时候,政府有一定的资金量作为跟进,跟进资金,同时我们建立了长期的银、科、企联谊,就是银行家、企业家、科学家之间不断地进行联谊,让银行、让这些风险投资公司、金融机构都能寻找到非常好的项目,也使得这些小企业能够找到金融家,能够融来资金,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多个协会,让那些民间的组织,让他们行业的自律组织为大家服务,为成员服务,这样中小企业在中关村孵化、成长就会非常快。
主持人:这些民间的组织、群众的组织起到作用了吗?
刘:现在的作用越来越大,按照市场机制建立的政府应该政府只去做那些个人和企业都做不了的事情,政府一定要转变职能,因此我们把社会的职能更多地交给这些协会、学会、商会,让他们去做,比如说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有一个IT产业协会,IT产业协会现在非常非常的活跃,像刚才我说的很多数字,尤其IT产业里边的数字,都是他们做的民间的调查,调查以后给他们的会员,而且向政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还有民营企业的商会、风险投资协会、生物医药协会等等,这些协会在里面非常活跃,但是我们觉得还做得不够,应该更多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职能来,不要像原有的体制一样一切都靠政府去包揽,所以我觉得建立一个宽松的、活跃的环境,与这些协会的参与有直接的关系。
主持人:观众朋友,围绕中国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正在采访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先生,稍后欢迎继续收看。
主持人:中关村现在和中国其他52家高科技园区相比,比如像上海、广州一些地区的高科技园区相比,中关村的绝对优势在哪呢?
刘:像上海、深圳、广州大家都要努力地发展高科技,这个在中国的各级领导层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我觉得这是特别可喜可贺,但是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特点,北京的特点是我们中关村在一个风景如画的环境里边,这个地区里边有香山、颐和园、圆明园,有一些是明清的古园林、皇家园林,我们还有大觉寺、碧云寺、卧佛寺这些名胜古迹,而且大家秋天可以到这里看红叶,冬天可以到这里踏雪,这个地区风景环境自然环境是非常好,我们努力在创造环境方面去创造一个法制的环境,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使大家在宽松的环境里边有法可依,又遵循着和国际接轨的游戏规则,这样大家的积极性会非常高,而且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政府不是在里边不断地制定政策,而是依靠法律,更高层次的法律来支持中关村来创造环境,而中关村有非常密集的智力资源,这一点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因为有39所大专院校,有213所科研机构,每年在这里边的在校生在40万以上,每年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所以人力资源的密集度是中关村的优势之一,所以在法制建设,在我们很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又有很密集的智力资源,这样就对高科技今后的发展起到一个基础的支撑的作用。
主持人:中关村和前三年相比,政府在中间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刘:这三年政府在职能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转变,我们政府更多的是创造环境,创造软环境、硬环境和人文环境,软环境就是指的法制,指的政策,硬环境我们去建立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做到的大量的基础设施,我们去做规划,做完规划以后去建立这些基础设施,包括给留学人员建立双语学校,有他们很好的居住区,有他们的研发区,便利的交通,清新的空气,使得这样大家有更多的灵感能够爆发出来创造,人文环境方面要在原来中关村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要创造一个中关村几代人都非常期望的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有强大的凝聚力,现在从中关村出来的科学家或者企业家都非常自豪地说,我在中关村那样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都锻炼过,而且是成功者,我觉得这种中关村的环境是很多企业家、科学家特别期望的。让中关村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而且不断地容纳全国、世界各地来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在这里都有机会,都可以得到发展。
主持人:中关村的应用软件占中国市场份额的40%还要多,这个量是很大的了,中关村的发展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贡献是不是也很大?
刘:最近几年中关村在北京的工业经济的增加值里边、提供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在北京市的GDP中,中关村在中央批复之前大约占8%到9%,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在在北京市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已经达到16.4%,这种增长速度还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主持人:通过我们记者的采访,还有和一些从业人员的谈话中,我感到了确确实实中关村已经实现了从电子一条街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转型,中关村的科技园区与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距离还有多远呢?
刘:好像也没有任何国家或者任何组织把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的标准能够提供出来,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很成功的高科技园区,我们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楷模,向他们去学习,但是我们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的一些特点,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我们的特点,根据我们的文化积淀,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国际上像硅谷就是很成功的高科技园区,美国西部的硅谷,比如说像爱尔兰的软件园,印度的班加鲁尔科技园区,我们台湾省的新竹科技园区,这都是很成功的,很成功的科技园区他们的辐射力都非常强,一个科技园区就可能带动了一个国家整个经济的增长,就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样,所以如果中关村要能在中国起到这种作用,那就已经离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不远了。
主持人:中关村逢勃发展的这种精神曾经被IT界一个著名的评论家当作一项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来评述,您觉得这种精神是什么?如果这种精神继续做下去的话,按照这种精神做下去的话,中关村还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刘:中关村的精神就是几代科学家在这孜孜不倦在追求的,就是在追求真理,追求创新,我们建国以后,国家在这建设了大量的大专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以后,我们两三代的中关村人、科学家,他们在这里都在追求着这个目标,追求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因此中关村的主要精神在于创新,在于大胆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创新,同时要容忍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有一些中小企业可能在创新的过程里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些并不是人为的,但是没有关系,他们可以爬起来再战,只有这样,才能前仆后继地在科学的领域里边打出我们中国的品牌。
主持人:99年6月份的时候你们提出要使中关村三年大变样,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年了,而且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了,你们既定的目标实现了多少?实现了吗?
刘:现在是刚刚到三年,三年的既定目标基本已经实现了,我们做了一个全面的规划,中关村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各种社会服务体系也已经基本建成,中关村科技园区从98年批复以前在技工贸总收入方面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达到2014亿人民币,技工贸总收入,工业的增加值达到455亿,这些增长速度在30%以上,去年创造的税金达到了89.4亿元人民币。
主持人:个人所得税就达到了19个亿。
刘:因为高科技园区就是要不断地创造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他们靠他们刻苦的劳动,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高科技领域里边不断地努力,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去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整个出口达到了30.5亿美金,这个增长速度比98年翻了两番,而前几项技工贸总收入、工业增加值这些方面都比98年翻了一番,我们预期再有两到三年的时间,到2004年、2005年,尤其2005年是我们国家的“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到那一年的时候,我们争取中关村的各项指标比2001年再翻一番,那时候可能技工贸总收入能够达到3500亿人民币,税金能够达到150亿,出口我想也应该能达到60亿到70亿以上,我们朝100亿美金的这个目标努力。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杨海莉 导播:滕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