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日节目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中国报道,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在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各大城市出现了一批暂时被称为“流动人口”的特殊居民,他们的孩子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一直为社会所关注,随着9月1日新学期的开始,外地到北京来的学龄少年儿童在北京学校就读的借读费将大幅降低,同时,原来被称为“黑户”的、以接受流动人口为主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将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整顿,与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围绕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在稍后的演播室中我们将采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建国先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赵树凯先生。下面请看记者的报道。
解说:
9月1日对学生来说是个隆重的日子,新学期的开始标志着新的知识,新的成长。而对北京大多数学校的中小学生来说,今年9月1日还标志着更多的新同学的到来。
根据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的《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从新学期起,降低借读费用标准。小学生每学期的借读费从500元人民币降到了200元,初中生每学期的借读费由000元人民币降到了500元。
家长:就是一学期500元钱(人民币),另外一个月加60块钱伙食费,就这些。
记者:500块钱是学费还是杂费?
家长:全包括了。主要是它不要借读费,因为俺是外地的,借读费太高也不行。
解说:
北京市教委指出,这一“降费”政策的发布,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 促进外地来京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9年义务教育。根据统计,目前北京学龄流动人口子女共约15万人,其中有10.4万人在各类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借读。另外还有近
5万学生在流动人口自办的学校就读。
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负责人 易本耀:过去的几年里边,流动儿童学校,就是简易学校,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为缓解外地来京的孩子,他的教育问题出来的。但是简易学校普遍办学条件比较差,包括我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也是一样,办学条件现在跟公办学校有很大距离。
解说:
中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筹措。适龄儿童原则上应在户籍所在地入学,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地区,以期追求自身劳动价值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流动人口约有1.2亿人,其中学龄少年儿童300多万人。
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是北京最大的一所专门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简易学校,像这样的学校、北京有200所。
记者:为什么不把他送到公立学校上学呢?
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生家长:我觉得那边还是费用高点,当然我希望公立学校学费最好能低点,还是希望上那边的学校。
解说:
这些家庭大部分都是家长先到北京,取得一定经济基础后再把孩子接过来。北京的流动人口中有95%的子女都在公立学校就读,这位家长在北京作豆制品营销已经两年了。
北京玉泉路小学就读生家长:主要的目的就是想把他们带在身边,自己随时可以指点他们,就是这个意思。
北京玉泉路小学就读生家长:我家在物美连锁店,7个连锁店,都雇了人,就一个孩子,不放心,今年刚转过来念书。我自己的孩子转到这学校,我希望他在这一直念下去,不准备今年在这念,明年又转过去,我想一直在这念下去。
记者:您对这学校还比较满意?
家长:还可以吧。
解说: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已经为解决流动少年儿童借读投入了大量经费,仅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去年就支出专项教育事业费1.5亿元。
记者:
作为首都北京的每一项建设成就都凝聚着流动人口的辛勤劳动,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既是北京应尽的义务,同时又是为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解说:
外地孩子就学的迫切需要,是打工子弟学校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新出台的根本原因,北京市教育部门已经举办了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而且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北京市玉泉小学也在尝试与打工子弟学校联合办学的新途径。
北京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校长 王梅: 就是说它那边的学生特别多,办学的条件比较简陋,不如咱们正规学校条件好,但是生源特别多。因此我想到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都是比较不错的,这样的话,我想我们可不可以联合起来,这样可以为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到咱们正规学校来接受正规教育,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记者:现在看来合作的效果好吗?
王梅:目前我觉得合作效果不错,因为我们生源,去年的时候我们是200多人,现在已经差不多到了五百零几个,我们是以收回学生的书费来统计的,目前为止,可以说是比原来翻倍了。
解说: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收学生为主是中国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原则。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开办打工子弟学校的目的,是最终“取消”打工子弟学校。
记者:
从长远来看,这些流动人口的孩子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事实上的北京市民,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北京的城市形象。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必将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深远的意义。《中国报道》记者田超颖北京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这里是中国报道,欢迎继续收看,围绕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国先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赵树凯先生,欢迎两位光临我们的演播室。中国的首都北京有几百万是来自广大农村的流动人口,所以说降低“借读费”的消息一出来可以说是一片叫好声,但是也有人说,他们已经期待很久了,应该早一些出台,您对此怎么看?
王建国:北京市决定降低“借读费” 实际上是反映了北京市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态度。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实质,一个是北京市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问题上的认识有一个新的提高,他们已经认识到,解决这些民工子女就读的问题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第二,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就是北京市政府决心主要依靠政府的财力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问题。最近教育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交流会”,从这个会上我们获悉有很多的大中城市也采取了类似于北京这样的措施,来降低或者减免流动人口子女的“借读费”
主持人:赵先生您是一直从事流动人口研究的,您对这个肯定最有发言权,据我们了解北京社科院的社会研究所的韩嘉玲博士就专门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做了一份《流动子女教育调查报告》,那学术界对这个管理新办法怎么评价?
赵树凯: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在我看来是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流动就业的规模迅速扩张,研究届,就是各个方面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也增加,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流动人口的子女问题,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开始大家只讲劳动力,经济上也讲,劳动力是一个要素,要素在流动,实际上劳动力是一个人群,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它就是有这个人群在流动,他就有一些家庭的问题、子女的问题甚至婚姻的问题都出来了,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这个方面中很突出的问题,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开始看到这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发现了一些外地人自己办的打工子弟学校,或者叫简易学校。就开始呼吁政府要出台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中间呢是教育部和公安部在96年和98年分别出台过《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规定》但是北京市的《暂行办法》就一直没有出来,所以到今年北京市《暂行办法》出来了,这是一件好事,学者们,我了解还是持一个肯定的、积极的评价。但是,大家也有一些担忧,对这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度,就是这个力度,还是有些担忧,因为从降低“借读费”这个角度讲,这个办法是很有力度的,担忧在哪儿呢?就是从一开始,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那时候“借读费”小学是500元(人民币),那时候从我们的研究来看,500块钱就不是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送孩子到到北京市(公立)学校的一个主要的障碍,障碍在哪儿呢?障碍在这个“赞助费”,他需要赞助,“赞助费”在制度上没有规定,因此我的看法,如果借读费降下来以后,不能有效地控制赞助费的收取,这个办法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王建国:刚才讲的借读赞助费的问题,应该说政府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除了到那些民办公助的这一类的,国家允许它收取一定的赞助费,“择校费”的地方以外,只要他是符合条件,在就近进入公立的中小学,应该说他只需要交借读费就可以了,如果这些学校还要收取赞助费等等,是不符合我们的政策。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监督措施呢?
王建国:这个监督措施应该说是很明确的,也很具体的,教育部最近,你们也知道,和财政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等等联合发出了通知,要求要治理中小学的乱收费。我想这种乱收借读费,乱收择校费等等这些情况,都应该是在纠正的范围之内。各个省有专门的教育内部的纪检监察机构,专门有举报电话,比如说北京市就设立了举报电话,大家觉得有违规收费的,可以说打电话进行举报,我们教育部门,还有其他的物价部门等等,都要去查纠。
主持人:对于政府来说,借读费降低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要加大专项投入,对这个投入有没有一个框算?
王建国:降低借读费,实际上反过来说就意味着政府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那么在我们教育界里面,我们有一个词语来描述政府投入的力度,我们叫生均预算内的教育费用,我可以讲一个数字,2000年的统计,北京市的小学生均预算内的支出,大约在1500元人民币,初中在1700元人民币。全国的平均水平,小学是在450元人民币左右,初中在600元人民币。我们可以框算一笔帐,北京市现在有10万零4千流动儿童子女在公办的中小学就读,按照10万来算,大体上北京市政府,各级政府每年需要增加1亿5千万的投入。关于全国的数字,根据专家们的估计,现在有8千万到1亿流动人口,框算大体上有300万左右适龄的少年儿童。如果按照全国平均低标准来算,每年从各级政府需要增加1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如果按照北京市的标准来计算,需要增加45亿(元人民币),这里边实际上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少年,他们是在大中城市就读。所以这个费用要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所以我觉得大体上框算下来,政府每年要增加投入应该说在30亿到50亿(元人民币)之间。
主持人: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孩子,从他们的衣着和口音当中可以分辩出哪些是北京的孩子,哪些是跟随父母打工来到北京的。这些小孩要到公立学校去借读的话,他们肯定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就是面对一些小孩,吃得好,穿得好,而且上过很好的幼儿园,而且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这些小孩在心理上不受这些压力,或而且少受这些伤害?
赵树凯: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这个就需要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他自己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没有办法的。我从那个地方,穷山沟里来,我到北京大都市,自然我看到什么事情,我就有点紧张,很难说,很正常说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这里边可能不是一个智商的问题,有好多是经验问题。我不会过马路,可能不一定是我笨,那可能就是说我没有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经验,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在哪都一样,谁也解决不了,要靠他本人自力自强,尽快地适应环境。还有一个问题,就不是文化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要靠调整制度,让他感到在制度上,在体制上,我们都是公平的,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平等竞争,一起生活。
王建国:从我们教育政策来说,我们应该制定有利于这些流动儿童少年,尽快融入我们城市生活,或者叫主流社会,这么一些政策。比如说我们就明确规定,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这些学生,享有和城市孩子完全一样的待遇,他们同样可以评优、评先,同样可以入团、入队,我可以举个例子,北京市的广安中学,就有47%的流动儿童少年获得了三好学生的奖励或者是当班干部。
主持人:目前北京有200多所流动人口自己办的学校,虽然这些学校条件简陋,但是很受流动人口的欢迎。也有人说,史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这些流动人口学校为打工者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而且远远比这些孩子家乡的学校质量高得多,所以说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两位怎么看?
赵树凯:比较流动人口自己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他们家乡的教学质量,大概我们不大好一概地说高于他们家乡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农村,有一些地区的教育是很发达的。那么比较教学质量,显然讲好的教学质量,更好的教学质量,是在城市的公办学校,比如北京市的公办学校无论从硬件,从校舍、赛场及其他教学设施、师资,那都是明显的好。为什么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外地人口自己办的学校发展这么快,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些学校的出现,适应了流动人口的需要。另外一个可能也值得我们反思,就是说我们从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出台了一些办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想尽量减少这种简易的,不符合条件的,不论是师资,还是校舍,条件不太符合的这样的不符合学校的数量,想尽可能让他们就近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
主持人:王司长,像这种简易学校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这些学校的存在,既然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很有意义,那么政府做了些什么来去发挥它的优势,又应该做些什么来去解决它的弊端?
王建国:简易学校我们给它这么一个定义,它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是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办学条件还尚未达到标准的这一类学校,从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在一定时期之内,简易学校还将会是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的解决形式之一。既然是简易学校还将要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我们就在考虑怎么样来加强管理,怎么样来规范。现在从我们的政策层面来说,我们想一方面是加强管理,同时也给予必要的扶持,从加强管理来说要做这么几件事,首先是各省区市要制定简易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审批办法。第二就是对于符合条件的这些学校,要及时、方便地给予审批。我们想简易学校,因为它是还达不到我们《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的那个标准的,我们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允许它的标准比民办学校稍微低一点,但是有几个根本的东西是不能降低的,一是师资的水平和质量;第二个就是校舍必须是坚固耐用,不能出现安全、卫生的隐患,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个方面紧接着各地就要对现有的简易学校进行清理,进行规范,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方便地予以审批,即使是不符合条件的,我们也督促他们尽快地来规范,最后实在达不到标准,需要撤消的,我们也特别注意在撤消之前,要非常妥善地安排好在简易学校就读的每一位学生,这是一方面规范。在规范的同时我们还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对简易学校扶持我们想是从几个方面,从政府和教育部门来说,要在校舍、土地使用等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的学校,公办的中小学校要对口地来支援和扶持这些简易的学校,从师资力量,从教学管理等等各方面,来帮助这些简易学校尽快提高水平,来达到或者接近我们公办学校的水平。我们还是要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我们现在允许或者说规范简易学校,目的不是要它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今天鼓励、支持简易学校的发展,是为了明天它不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学校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它只招收流动人口的子女,学生的成份单一,这种学校有它的好处。但是长期这种学校存在,对于这些孩子近早地融入主流社会,作为城市当中主体的一员,实际上是不利的。所以很多专家,包括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应该是努力挖掘我们公办中小学的潜力,尽可能使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到公办学校来,与城市的孩子接受完全一样的教育。
主持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问题,下一步还有什么目标吗?
王建国:总的来说我们想当前特别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来,按照我们讲的,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权利,我们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种政府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流入地和流出地相互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接收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么一种工作机制,达到流动人口子女能够进得来,读得起,学得好的这么一个目标。
主持人:两位,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围绕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问题就谈到这,感谢两位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谢谢。观众朋友,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于2002年9月2日全面改版,《中国报道》栏目也以更充实的内容和全新的包装和观众见面,节目的首播时间不变,第一次重播时间由原来的北京时间5点30分改为4点30分,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观众朋友,今天的《中国报道》节目就到这,感谢您的收看。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田超颖 导播:赵妍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