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举行


  2002年9月16日节目

  主持人:当今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农作物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粮食面临着数量日益短缺,质量要求更高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2002年9月16日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举行,据了解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举办的针对最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性大型国际会议,有关这次会议的相关问题,我们将采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理事宋健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先生。

  9月16日上午国际首届水稻大会在中国国际科技会馆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的水稻专家、政府高级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讲话,江泽民主席介绍了中国在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安全做出的贡献,他强调世界农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江泽民主席指出,国际社会应该珍视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机遇,他在讲话中鼓励中国的科研人员,与各国科学家加强合作研究,为各国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做出贡献。

  大会发布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有89个国家种植水稻,全球水稻的种植面积约1亿5千2百万公顷,年产稻米量5亿8千6百万吨,其中亚洲的稻米产量占全球稻米总产量的90%。而到了2025年,全球依赖稻米的人口将增加到35亿,对稻米的需求量也将达到7亿5千万吨。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保证粮食安全、消除贫困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各稻米生产国的重要议题。据了解,有十多位亚洲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高级官员,率代表团参加了大会。

  孟加拉国家农业部长 米扎·法克卢:我们国家的问题是人口不断增长,但是食物越来越少,现在我们通过水稻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印度国家农委主任 潘嘉博·辛阁:(印度)现在有2亿5千万农民种植水稻,水稻的年产量大约是1900万吨,对农民来讲,有2亿多农民依靠水稻来生活,提高水稻的科技含量,增加科技投入,对今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一个建议,希望加强水稻多种用途渠道的开发。

  据了解,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将在18个专题会议和14个研究会上,重点交流稻作研究新成果、新进展和新技术,以及研究稻米贸易战略。

  记者 杨海莉:首届国际水稻大会的举办国——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和世界上水稻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每年的水稻总产量达2000亿公斤,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并且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目前在杂交水稻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1年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是2860万公顷,占世界稻作面积的五分之一,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平均高于全球产量65%。60年代,中国的矮秆玉种和杂交水稻技术闻名于世。70年代中期,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育种专家,选育成功三系法杂交水稻,单产增加10%以上。90年代,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又有大幅增长。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水稻生产的杰出贡献,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开始在全球得到推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沈国舫:我们对水稻的这些(技术研究),无论是品种方面,无论是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都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途径,对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人口比较多的国家,还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因为我们国家有星火计划,就是专门支持一些很快能够出效益的技术,能够推广下去,我们想这些事情,我们想提高星火拉美、星火非洲这样一种行动,到现在还是在酝酿当中,也就是把我们的优势,怎么样能够使得在其他贫困地区,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对他们有所帮助。

  据了解,为期五天的国际水稻大会分为国际水稻科学会议、稻米贸易会议、水稻技术和机械展、稻作文化展四项活动,16日下午各项会议和展示活动将同时开始进行。

  记者 杨海莉:大会主办方的负责人表示,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召开,必将对中国的水稻技术进步乃至世界发展水稻研究,以及解决生产、加工贸易等问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据了解,今后每四年发展中国家的水稻生产国将轮流主办一次国际水稻大会。

  记者:我们知道最早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召开,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向您建议的,我不知道当时您是怎么考虑这个建议的?

  宋健:中国差不多有一半人要靠水稻生活,我们南方。全世界,亚洲几乎都要靠水稻来生活,吸取营养。这么大的问题,水稻的研究过去好像没有提高到国际前沿的水平,来鼓励我们的科学界和年轻一代从事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所以我在世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理事会上,我提出建议,我说好像咱们应该开一个大会,开一个世界代表大会,对于全世界关于水稻研究的科学家们和农学家们、工程师们,给他们一个鼓励,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然后把水稻的研究提高与小麦一样的高度,这是对今后农业的发展,特别水稻农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第二个当时想法就是现在的世界人口在增加,现在60亿,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要增长到90亿,到本世纪末肯定超过100亿,这个人口的增长。中国人要增长,要到了16亿才能停住,才能停止增长。现在我们面临着新世纪,21世纪农业科学家,整个科学界和技术界面临着要创新,要提高农业的产量,以满足全世界人民对食品的需求,也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么重大的一个战略问题,应该提到全世界科学界的面前,全世界人民面前,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研究,特别是水稻研究。

  记者:宋主席,您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理事,据您了解,现在国际上最关心的有关水稻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

  宋健:现在的水稻研究第一个就是先进水稻耕作方式,和最好品种的推广,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比如说非洲,在全世界的范围来说,非洲挨饿的人多,饥饿问题比较多,缺粮也比较多。现在世界水稻研究所和国际组织都希望把水稻种植推广到非洲,非洲也有一些地方,特别是赤道以南的地方南非,环境、条件、雨水都比较好,适宜于水稻生长,也可以每年种好几季,两季、三季种。但他们由于历史上吃水稻的传统习惯没有,现在大力推广。另外南美洲,拉丁美洲的水稻生产也在起步,也在开始推广。现在由于中国和亚洲很多国家,在水稻新品种,特别是杂交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有吸引力。刚才袁隆平院士跟江主席汇报中国的杂交稻现在可以大面积地达到每公顷15吨,也就是1亩地1吨,如果是这样的话,完全对于解决非洲和亚洲的贫困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将会做出重大贡献。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这个中国的科学家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还有瑞士,同时做的水稻基因图谱的,物理图谱的研究,去年已经获得了成就,刚才听他们说,中国的科学家们、华大公司,准备今年年底要做出详细的图谱。这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第二它属于禾本科植物,就是一年种一次收一次,然后再种。禾本科,玉米是禾本科,小麦是禾科,所以主要的作物都是禾本科,水稻的突破,基因图谱的突破对其他的研究,比如玉米、小麦、谷子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叫基因组计划,就是基因组的分析和今后基因组学的研究,这对今后的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科学研究、品种改良、提高产量、提高质量,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记者:就像您所说的,中国在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那么在未来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解决世界贫困人口问题方面,中国还应该做出怎么样的努力呢?

  宋健:现在中国应该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现在全国粮食供应量,人均400公斤,现在吃不完,还有少量的出口。所以中国应该说通过过去,特别最近20年来, 改革开放以后的努力,应该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现在杂交稻还有一个质量的问题,所以现在杂交稻和水稻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提高质量,让大家吃得好,吃得营养好,当然同时提高产量、单产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今后30年以内,中国的人口还要增长3亿到4亿,就是增长三分之一的人口,未来如何保证今后16亿人口,30年或者40年后,16亿人口的粮食供应这也是一个很重大的任务,现在也是大家都明白,还要继续把中国的产量提高三分之一,这是我们的一项艰巨、光荣的任务。另外世界上现在还有8亿人吃不饱,我想中国人应该能为此做出贡献,我们的水稻研究,我们的杂交稻应该为世界上贫困的人口,特别是处于饱中的人民,给他们做点我们的贡献,我们是应该的。

  主持人:围绕世界水稻研究的有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袁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您被称为是“杂交水稻之父”,我们也知道国内外的农业专家都梦寐以求、力图攻克的超级稻计划一期目标已经在中国实现了,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超级稻的研究计划走在了前列,2000年的时候一期超级稻水稻计划大面积试种,亩产达到了700公斤,而二期目标在2005年要达到800公斤,这个目标现在研究的进展情况怎么样了?

  袁隆平:前天我们在湖南西北验收了一个127亩地,平均亩产就达到了817.4公斤,湖南的西北面等于长江流域水稻的主产区,如果在这样的地方能够大面积亩产800公斤,其他地方,只要在栽培上,各方面配上套,大面积实现800公斤是可能做得到的。我们的计划是2005年达到800公斤,但是我们要争取提前一到两年实现这个目标,有把握的是提前一年,我们争取提前两年,到2003年,就是明年实现超级稻的第二期目标。

  主持人:示范田它毕竟是示范田,而面对市场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就是正因为复杂,所以说许许多多的高科技产品在面对市场转化成产品的时候,就会出现或好或坏,那么超级水稻要是推广种植的话,会遇到哪些问题?

  袁隆平:光是品种,当然它是一个基础,真正要在大面积生产上,要体现出超高产力,这样一个潜在的产量的话,它牵扯到许多方方面面,首先就技术来讲,栽培技术的问题,还有病虫害防治的问题,还有因为市场的问题,比如说总体价格太高,或者成本太高,农民接受不了,这也是问题。如果太低,价格太低,种子公司也不愿意生产这种种子,它没有利润,还有很多环节,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栽培技术,超高产水稻还要超高产栽培技术配上,才能够真正实现超高产。

  主持人:那这些水稻都适合在中国的哪些地区推广呢?

  袁隆平:我们在湖南,湖南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我们中国水稻的主产区,大概在长江流域水稻主产区都适合种,另外华南的北部,像广东、广西的北部,福建的北部,这也是适合的,一直可以延伸到淮河流域,就是河南的南部、江苏、安徽的北部都可以适合,至少是可以占到水稻面积的60%以上。

  主持人:那要在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推广的话前景怎么样?也就是说超级杂交水稻在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会受到欢迎呢?

  袁隆平:首先受到欢迎的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讲,像特别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跟我们中国有点类似,人口多、耕地少,粮食短缺,像菲律宾、印度这样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他们的产量是很低的,产量水平很低的。一般来讲,像菲律宾,它的产量大概就是250公斤左右,差距很大。印度尼西亚高一点,大概也就是300公斤左右。

  主持人:推广到那,也能达到您说的700公斤、800公斤。

  袁隆平:我讲今天我们从印度尼西亚,我们的专家今天到北京来开这个会,他前两天验收我们在那里示范了450亩,平均产量550公斤,在我们国内550公斤只是一般的,在印度尼西亚那是一个大突破,他们最高的产量只有400公斤,平均的产量大概就是300公斤,现在差不多增长80%以上了,所以开了一个现场会,它的农业部长、我们中国驻印尼的大使,我们湖南农科院院长都到那里去开了现场会。再讲越南,越南是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广的一个国家,它去年种植达到了700万亩,它的平均产量达到了450公斤,但是当地的品种也就是300到350公斤,我们是450公斤,增长的幅度都是很大的,30%左右。所以说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感兴趣。再讲发达国家,美国现在在生产上,今年的种植面积它是已经达到了30多万亩,我们跟它有一个合作关系,它现在的杂交稻的产量比它(原来)最好的品种增产38%,达到了亩产835公斤,不得了。

  主持人:袁先生,美国一位著名的教授在他出版的《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当中》评论您说,袁隆平先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是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我想知道您对这个评论的看法是什么?

  袁隆平:这位教授叫做巴来伯格,他是普渡大学的教授,我到过普渡大学,他请我到他家里吃过饭,这个人他是很权威的农业经济学家,是四届美国总统的农业顾问,他到中国来访问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有杂交稻,那个时候亩产1000多斤,他做梦也没想到,认为中国很落后,因此他写了这么一个东西,我认为他这个评价还是实事求是的,改变了他的眼光,中国人还是有能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他就对中国刮目相看了。

  主持人:您领导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每年还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委托,为世界各国培养农技科研人员,是这样吗?

  袁隆平:是这样,从1981年就开始,每年都有(培训班),少则一期,多则三期,时间也长短不同,短的一个月,长的三个月,到现在为止,初步地估计了一下,大概300多位外国专家,主要是培训杂交水稻技术。

  主持人:主要是来自哪些国家的?

  袁隆平: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亚洲的最多,有印度的、有缅甸的,有越南的,有菲律宾,有泰国的,还有巴基斯坦,还有非洲的冈比亚、埃及,什么布隆迪、几内亚现在还在那里。还有拉美的也有。

  主持人:除了水稻技术以外,现在全球水稻的生产以及加工贸易方面还有哪些新的问题?

  袁隆平:产量是一个基础,首先要满足他吃饭,吃饱饭,然后才能够谈到吃好,我有一个原则的,现在不是我们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优质,喜欢吃优质的米饭,这是对的。我们原来的战略是以产量为主,我们现在优质和产量并重,有一条原则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如果面对贫穷和饥饿的问题,那提高产量是放在第一位的,您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袁隆平:还是第一位,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我们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现在还要退耕还林,像我们南方要退田还湖,还要建机场、修高速公路,还要占地的,还有城市化、城镇化,耕地肯定是越来越少,你要保证粮食安全,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量,单产、单位面积的产量。我们还搞结构调整,我举个例子,假如我家里有5亩田,我需要5000斤粮食,我现在1亩地只能产1000斤,那5亩地都要种上粮食。如果你想致富,你要拿1亩地搞其他效益高的作物,但是你还要买粮食,你只能产4000斤,不行,那我唯一的办法,提高单产,4亩地也产5000斤,这1亩地就搞其他效益,搞经济、搞收益,我叫这做曲线致富,粮食本身赚不了钱的,但是我提高了单产之后,我们可腾出土地、腾出空间,来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什么养殖业、什么果树、蔬菜这些东西。

  主持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像您刚才说的,人们对产品的品质,食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您这种提法,您还认为还是坚持吗?

  袁隆平:现在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优质就不能高产,高产就不能优质,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就水稻来讲,优质与高产完全能够做到统一的。我就讲两个故事,我不讲理论,1999年年底广东澄海市委书记罗书记到我们这来访问,他说我们澄海市经济很发达,都吃泰国米,他说你有没有优质又高产的,他说我们田又少,又优质又高产的水稻。我说有,有超级稻,我说我今天晚上就请你吃,结果吃了之后,他吃了五碗,他从来没吃过这么多,他说真好。我们的产量那个时候是700公斤,现在是800公斤。后来隔了两天,港、深记者代表团来了十几位,香港和深圳的,其中有5位小姐,都像你们这么年轻的,我就把澄海市委书记这个故事讲给他们,他们不太相信,我说今天中午请你们吃我们的优质超级稻,五个小姐,四个小姐吃四碗,一个小姐吃三碗,她说从来没吃过那么多。好得很。

  主持人:多大的碗?

  袁隆平:小碗,也不错,她说平常挺顶多吃两碗。加了倍了。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自从研究出三系法法杂交水稻技术以来已经30年来,您未来对水稻研究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袁隆平:对,我跟你说,我们还是搞超级杂交稻,我们超级杂交稻分三期,现在第一期,我们大面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我们第三期争取在2008年实现第三期的目标,就是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个我们除了利用常规的优种技术之外,刚才讲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外,通过分子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这么一个目标。现在有了苗头了,一个苗头就是我们把野生稻里面,通过分子标记的方法发现了两个有利的基因,一般野生稻里面都是不利基因,我们常规方法不能发现的,但是我们通过分子技术发现两个增产基因,每一个基因对现有的杂交稻有增产18%的效果。苗头出来了,我们今年种在那里,去年是比对照的,一般的杂交稻增产35%,今年大面积长得很好,前天我们去看了。这是一个由分子技术。我们还跟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水稻光合作用有两种,我们叫碳三和碳四作物,像玉米、高梁是属于碳四种,它光合效率高一些,利用二氧化碳能强一些,碳三作物就是低一点。理论上碳四作物的光合效率比碳三作物高30%,我们现在已经把玉米的碳四基因转到水稻里面来了。所以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提出来搞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争取在2008年实现这么一个目标。

  主持人:第三期杂交水稻主要是目标是多少?

  袁隆平:900公斤。

  主持人:您认为这次会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稻,它在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当中会起到什么预期的作用?

  袁隆平:我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么大的规模,1200多位代表,60多个国家,有十几个国家的部长来参加这个会,这是(规模)空前的,对进一步推动水稻的科研、生产都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水稻更加重视,至少在研究方面能够促进,在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杨海莉 导播:赵妍妍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