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继承、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02年10月5日节目

  据统计,在我国曾有的传统剧种390种中,现在实际活在舞台上的已经不到300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文化样式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相比之下,一些传统项目则显得冷清了许多。在根据日本经典影片改编的昆剧《罗生门》的演出现场,却是一番热闹场面,其中还来了不少年轻人和外国观众。

  孟安娜:我希望这个戏以后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去看传统的昆曲演出,因为传统的昆曲真的是特别美,特别好听。

  昆曲文辞典雅,唱腔优美,明清时期曾兴盛一时,它对京剧、越剧等众多剧种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被称为“百戏之祖”。但像很多传统剧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衰落下来。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瑰宝,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举措,从80年代开始,文化部就开展了“音配像”工程,对老表演艺术家的录音配上图像,近日,历经17年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已告一段落,这对京剧艺术的抢救、传留和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徽班进京20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拉开“宏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序幕;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更是让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国家与地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交流。

  昆曲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了新生。

  上海昆曲团团长 蔡正仁:昆曲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点保护和重点扶植,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政策,使将快要灭亡的或已衰落得差不多的昆曲重新振兴起来。

  2000年,首届昆曲艺术节在苏州举行;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地位、价值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上海昆曲团团长 蔡正仁:怎样来保护好,来发扬好,是我们这代人,包括好几代人以后的课题。我认为要把它传承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政策不但重视对传统的保护继承,同时也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新工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下,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们与时俱进,创作出了一大批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优秀作品。

  上海昆曲团一级演员 张静娴:任何一个剧种按现在的话来说不能与时俱进的话,它的衰落也是迟早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有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觉得象昆曲这样的剧种只要找准题材,选好样式,它一定可以和这个时代有所结合,所以我们昆剧团成立20多年来,我们有一部分精力除了主要地继承外,还非常着力于昆剧的革新和原创。

  《桃花扇》是昆曲的经典剧目,最近上海昆曲团对它进行了改编。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他们让在观众中有广泛影响的京剧与昆曲同台演出,还特地从北京请来了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 杨春霞:利用它原来的著作里的曲牌再加上现在的京剧,我想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到底是不是好了,我想希望广大观众朋友来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我们再进行好的修改。

  对传统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而这一点又离不开观众的接受与认可。一些传统艺术团体也充分地意识到培养观众的重要性。他们知道要让人喜欢首先就要让人们知道它,了解它。政府也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在很多地方,剧团与学校结成友好关系,定期派经验丰富的演员对同学授课。上海市闵行中学从1995 年起就开设了昆曲特色班。

  上海昆曲团演员:通过学唱以后,他们觉得不过瘾,又学习表演。学习表演学会以后,我们再通过剧团的服装、化妆把他们画起来,逐渐增加了他们的兴趣。

  在很多地方,各种民间艺术团体,如京剧票友会、沪剧联谊会、国际昆曲爱好者联谊会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的场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感受、切磋表演技艺的平台。

  政府对昆曲采取的种种保护、继承和创新的做法是我国对待众多传统文化中优秀项目的做法之一,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和艺术工作者们的努力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传统项目发扬光大。在许多地区,普通的老百姓也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余品芸和张贤良今年快六十了,早几年从荆州市一家剧团退休后开始自己带学生。今年年初,他们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小梅花艺术学校。

  余品芸:我们荆州市也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地方,而且人才也很多,再加上看到江主席的题词“振兴戏曲,必须从娃娃抓起”,看到这个题词后,对我震动非常大,所以我想,我们能不能创办一个学校呢?创办一个学校,生旦净丑行当都有,对学生好,对我们的事业发展也好。

  小梅花艺术学校刚开始创办时,条件非常简陋,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学校选址、设施配置到经费赞助、舞台提供都优先考虑。现在,小梅花艺术学校已经越来越红火,影响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四五十人发展到上百人。

  张贤良:也是领导的关心,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去参赛,没有经费不行,政府给我们提供经费,让我们去参赛。

  政府和社会给小梅花艺术学校的各种帮助让它迅速地成长起来。学员们经常到社区、学校演出,获得了人们的赞扬。很多家长刚开始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来学习,但现在观念已有所变化。

  家长:我希望全国的老艺术家们都像他们这样培养全国的京剧(表演)的后代,我们喜欢看。

  余品芸和张贤良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小梅花艺术学校的兴盛让当地的人们又开始熟悉被冷落已久的京剧艺术。其实,在很多地方,丰富多采的群众文化活动正是传统文化生根发芽的好场所。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观念、艺术形式得到了交流和融合。我们从文化部主管群众文化的官员处了解到,中国现在有各级文化站4万多个,群众艺术馆400多个;政府每年拨的文化事业费达到了94亿多元,比前几年都有了相当比例的增长。而颇有影响的大连服装文化节、北京艺术节这样形式的活动就有10万多场。政府、社会、个人的合力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走向复兴。

  先人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不应该仅仅只是让我们感到自豪骄傲,更能为我们创造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又并不意味着将它束之高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让他们真正地深入生活,让广大的老百姓接受,传统文化才可能成为源头活水,为现实生活不断输送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前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精神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早在1994年,江泽民同志就提出了“宏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口号。在现代社会中,怎样来继承好传统文化,并让它服务于现实生活对国家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演播室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和中国文化部艺术司的司长冯远先生来探讨这个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越来越得到重视了,但是还是有些人就提出疑问,觉得有些很古老的东西,比如说像昆曲,看的人已经不是特别多了,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保护它呢?

  楼宇烈:我们国家有非常丰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而且我们国家进一步来发展,也必须要在这样一个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才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昆曲虽然现在看的人不是很多,那是由于时代的关系,但是昆曲确确实实是我们国家戏曲的,可以说是一个根源、源泉,所以也有人称昆曲是中国的百戏之母,或者百戏之祖。我们从昆曲可以得到许多的对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营养。所以我觉得我们,从去年开始以后,我们国家,特别是文化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保护和继承,来发扬昆曲的艺术。

  主持人:我们知道,可以说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在现代社会里,究竟怎么来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冯远:就像总书记说的,对传统文化,它是一个相当大的包容量,可以说是一个宝库,今天来传承这个传统文化,实际上要在传统的文化精神,传统的文化艺术精神,艺术的要义和代表文化艺术这种记忆,艺术样式、风格、形式、语言和表演方式,从中抽取一些,也就是说有选择地,选择那些精粹的东西,然后结合进我们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念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结合进一个时代的精神,加以改造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这种传统文化才会在原有的基础,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又不断向现代发展,来实现一个传统文化,由古典类型向现代类型这样转换的历史进程。

  主持人:创新可以说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现在好多创新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像新编的一些历史剧、古典名著,就会不断地引起争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楼宇烈:我想这个主要是对于怎么样来继承和创新的理解上面的问题,我们对于传统继承和创新,应该是有不同的一种方式和不同的一种表达,有些我们可以对于传统的内容赋予它现代的形式,有些也可以用传统的形式赋予它现代的内容,它应该是不同的。现在有些东西,我们既不能够完全表现现在的一种精神面貌,又不能够很好地保存传统的精华之所在,这样的创新我想可能是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人们也会不能够认同的。我觉得现在关于历史的题材,我觉得我们非常需要注意,因为戏曲也好、电影也好,其他的音乐、舞蹈等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对于人们的思想、情感的陶冶,对于人们的一种观念的确立,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就要有一个责任感,我们要教给一些比较准确的历史知识,所以适当地戏说是可以的,如果把所有的历史都变成戏说的话,那么现在的年轻人看了,原来我们历史就是这样,我们的乾隆皇帝就是这样,我们的雍正就是这样,那就有问题了。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怎么样来运用传统历史的那些素材,以及用一种什么样式给它表达出来,我觉得是很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因为我们要看到它的社会的效果。

  主持人:也就是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上也应该把握一个度,是这样的吧。

  冯远:是这样的。传统是一条河,可以说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一个文明的传承,它是有一个历史长廊的效果,这不光对后代人有一个展示、了解和研究,关心自己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对传统文化,那些精粹的、精华的东西应该有选择地把它保存下来。刚才楼先生讲到,实际上对传统文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收集、整理、研究、归类,进入博物馆,一尘不变,原汁原味,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艺术,就象唐诗、宋词。还有一种,套用它这种传统的中国样式,来加进新的内容,新的表演原素、创作理念,使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意、创新,只有这样使得我们这种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能够得以完整保存。但是在今天,又能使得它与时俱进,让今天的人都感觉到,这种文化艺术在当时代的魅力,同时又能焕发出它在新时代的一种新型艺术样式的感染力。就像唐诗、宋词一样,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它的高峰,没有必要今天一定要依样画葫芦地达到当时代的高峰,这样就有了词、有了曲、有了白话文,有了今天的语言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

  主持人:有一些传统的东西,有人认为它是博物馆艺术,就不用去普及,不用去发展。如果这样的话,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冯远:博物馆本身是一种具有教育传承的含义,今天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古典的艺术,比如说了解戏曲,昆曲就是一个代表戏曲,了解绘画,比如说历代的中国绘画就是一个精粹,了解古代的音乐,比如说那些大家家喻户晓的一些民曲,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这些实际上在今天作为一个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我觉得今天的青少年仍然是需要了解的,也只有了解了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粹,这一代人当他们承担起文化的发展的责任的时候,他们知道怎么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来寻找自己本民族文化特色,并且把它强化、弘扬,发展它的现代史。

  主持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也非常重视,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力度也越来越大,就像在8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对梅兰芳、周信芳的艺术表演进行音配像,以后还会有什么新的措施吗?

  冯远:实际上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国家、政府和一批专家就在搞传统文化名录的调研,而且推出了一个《文物保护法》,1982年的时候,《文物保护法》。这个文物法颁布了以后,这个阶段我们很多的人大、政协代表和社会各界的专家,也一致提出来,如何保护加强、整理、保护发展我们民族民间文化,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花费了相当大的工作量,文化部的主管部门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前不久刚刚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一个草案,是一个建议稿,刚刚递交给国务院。这个保护法中间就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中间,提出了一整套的措施和方案。这个中间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提出一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然后合理利用、适度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样一个大的方针,这个中间可以分成两个含义,一个是政策保护、行政保护,一个是民事保护。所谓行政保护就是说政府通过立法,通过制定规章、措施,把它纳入到当地的文化建设的一个规划中间去,而且拨出专款,对传统文化,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价值的这种文化艺术的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些实物,确定被名录以后,它就实施保护。这样有几条措施,一个比如说建立保护的规则,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保护的名录。第二个就是鼓励传播和传承,第三个就是有计划地争取一笔资金来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一批文化博物馆,甚至于对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进行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这是第三个。第四个就是对这种被列入保护对象名单之内的这批文化艺术资料和实物,对这种流通进行限制,这是从行政保护这个角度来说的。民事保护就是说它首先确认这个文化艺术的创造主体和它的研究者、记录者,他享有他的精神权力和他的财产权力,允许他在拥有这个权力的同时,行使他的权力,而且他的权益受到合法的保护。另外一个就是通过这种有效地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可以进行一些有偿的服务,国家可以通过一些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鼓励他保护文化艺术的积极性。通过这样一个立法,国家会逐年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要求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传承这种责任,可以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中间去,并且通过地方财政予以积极地扶持,就是保障措施,要有资金。最后一个就是说通过这些样式,使得咱们大量传统文化的这种有价值的东西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对今天的青年或者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一个积极的普及教育的作用。

  主持人:这些年来中国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怎么样?

  楼宇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向外学习,一方面其实也在对我们自己的传统进行反思,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自己传统的保护应该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个保护不仅仅刚才讲到的艺术方面,其实在更广义的文化方面,包括我们很多传统的思想等等东西,应该说都是有很大的发展。比如说“五四”以后,我们对儒家基本上一个否定,可是这些年来,应该说能够,也可以说我们一百年来能够比较客观地、公正地来评价我们传统儒家的思想,而且现在对于它的研究,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面开展,也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我觉得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对整个的传统文化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像过去那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否定、排斥,而是积极地来吸取它中间优秀的成绩,而且不仅仅这样,现在我们很多人开始也在做这样一些传统文化普及的工作。

  主持人:您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呢?

  楼宇烈:我想这个问题主要是从我们教育方面来着手解决,总体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中间,特别在基础教育中间,传统文化的比例还是比较少,全民的素质培养主要要靠人文的、传统的东西,因为它需要有一个基点,也就是教你怎么样做一个人?所以这些年我们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常常批判孝道,可是现在孝顺父母已经定到了小学生的手册里面去了,这就是很大的一个变化,这些年来我们对传统在反思,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继承,对它的精华方面来加以发展,这还要做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去年江主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和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从来就是德和法并用的,所以片面的,我们讲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法制社会里面也不能不讲德。

  主持人:还有我们从前面的新闻看到,也了解到不少情况,很多学校现在开设了叫戏曲课,而且好多小学还开设了戏曲班,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一种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两位认为这种做法值得不值得提倡呢?

  冯远:当然值得,而且我觉得对一个孩子的养成教育,文化素质和作为一个由什么样的知识来组成一个现代的(中国人)是至关重要的。你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解,没有一个深刻的把握,你只掌握了数和动手的知识,那是远远不足的。象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按三个代表的思想,其中一方面现在也是要求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传统应该有真切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维护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跟世界文化进行交流、融汇,共同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

  主持人:那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实际上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这样要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去怎么做呢?

  楼宇烈:我们现在就必须要从整个的文化战略眼光来看这个问题,也就是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展,作为一个文化战略来考虑。

  冯远:我们推动一个机制,依靠政府、依靠全社会的参与,各个方面来参与,我想我们这种文化的保护、传承、教育、普及以及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潜力,我想我们都能看得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