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经济建设 地质先行——50年中国地质成就卓著


  2002年10月15日节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地质工作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50年来地质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资源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地质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在指导经济建设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周家环将共同探讨中国地质发展的有关问题。

  10月15日下午,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既中国地质协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老地质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回顾了中国地质工作5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做了重要讲话,温家宝在讲话中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质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广大地质工作者几十年艰苦奋斗,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的历史功勋。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 温家宝:在几代人含辛茹苦地不懈努力下,实现了我国地质工作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从极少数人的地质学术活动到学科、工种比较齐全的、大规模的地质技术、经济和相应的学术活动,从总体地质情况不明,到基本消灭地质空白区,从矿产家底不清到成为世界矿产资源的大国,从已知地下水水源地稀少到地下水在全国供水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工程地质专业缺门到基本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不仅为我国建设成世界的矿业大国,也为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核电站的建设等丰功伟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和科学的地质依据。

  记者:50年前中国的地质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今天的中国矿业开发总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第三,成为世界能源原材料生产大国,今年的地质工作者奋斗的目标,是要把中国从一个地质大国变成一个地质强国,正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研工程将有望实现这一目标。

  一阵鞭炮声中,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井正式开钻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相当于一个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它是利用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向地下钻一口5000米的科学深井,从钻孔中取出岩心和各种液、气态样品,通过分析这些样品和相关的测井数据和信息,研究地壳深部物质及变化规律。这口深井的位置就选择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上,最理想的位置就是江苏省东海县,在这里钻井,可以以最浅的深度探测到最多的地层。

  工程于去年8月正式开工,今年4月顺利完成2047米深的先导孔,由于先导孔打得非常成功,斜度不超过4度,于是决定主井就在先导孔的位置继续下伸。这样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2000多米的先导孔胜利完成已经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一些惊人的发现。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 许志琴:先导孔为我们提供了2000米连续的、新鲜的、定向的、也是少见的超高压变质的岩心,我们建立了岩心的、构造的、流体的、矿化的等等,十几种系统的剖面,同时我们在深部发现了和地震反射层有关的、大的构造界面,同时我们发现了很重要的流体异常,比如氦气、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些东西很可能来自地幔深处,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在1068米的榴辉岩里面,发现了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地下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它是不喜欢氧气的,而且它是耐高温的,这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过去50年,人类对太空的研究收获巨大,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却因岩石坚硬而收获甚微。大陆科学钻探在世界上已实施了30年,已有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孔。其中4000米的超深孔有20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同等深度的钻孔中又属于难度较大的。专家们认为,这一工程的实施将有望使中国从一个地质大国跃入世界地质强国的行列。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达:地质工作,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多的,我们几十年来,从1952年地质部成立到现在50年,中国发展了从地球科学的研究到地质调查的野外队伍,形成了一支很庞大的队伍,所以我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地质大国,但是我们中国还称不上地质强国,我们在地质科学技术上,在地球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但是我们大陆科学钻探的实施,可以说标志着我们向从地球大国,向地球强国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

  记者: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地质工作也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地质调查扩大到与人类生存需求相关的各个领域,人们发现经济建设越来越离不开地质。

  这是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京郊进行地下水资源勘察,为北京市政府地下水资源开发提供依据。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北京正在进行城市中心区和卫星城的布局建设。由于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一直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建设者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量水而行。水资源的地质勘察工作成为项目启动的必要条件。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供水勘察公司副经理 李宇:现在人们对地质勘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像北京这样一水资源是它的紧缺资源,所以在水上的勘察和评价工作,在每一项工程、每一项工作中,都具体地体现了出来。比如说一个卫星城镇的发展,首先要评价一下这个卫星城镇的水资源,然后以水的这种具体的补给、允许开采情况来定这个卫星城的总体规划。

  小到一个城区的规划,一条公路的铺设,一片农田的开发,大到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各项经济建设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指导,地质工作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新时期的中国地质工作,将不再只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它将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变化规律、抵御自然灾害、指导经济建设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主持人:围绕中国地质发展50年的相关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采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女士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周家寰先生。50年前中国地质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是一张白纸,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矿产资源开发的大国了,寿部长,您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地质工作者为中国找到了多少的矿产资源?

  寿嘉华: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一空二白,查明的矿产资源不到30种,但是经过50年地质工作者艰苦地、努力地找矿跟奋斗,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查明的矿产资源的矿种有171种,探明的储量的矿种有156种,在这些矿种里头,有些是世界属于第一位的,比如说钨、锡、锑、铁、钼,比如说稀土,有一些大宗的矿,我们已经是能够自给,比如说我们甩掉了贫油,我们油气方面的重大的发现跟开发等等。由于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我们国家崛起了300多座的矿业城市,使经济建设跟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跟繁荣。而且现在矿产资源我们已经成为,不管是从储量也好,开掘量也好,都是成为世界的第三矿业大国。所以在世界上是举足轻重的。

  主持人:寿部长,中国地大物博,像您刚才提到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那要是摸清这个家底需要大量的资金,还有需要先进的手段,经过这么些年来,中国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做的?

  寿嘉华:经过50多年来,我们国家党跟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地质工作,我记得在刚刚建国的初期,1950年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到(前)苏联访问的时候,他就在接见我们的留学生上头,他就写了四个大字,开发矿业,党跟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做了多次的批示,我想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在平顶山在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正因为党跟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地重视跟支持,地质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质队伍从没有,甚至于开国的时候只有几百个人,发展到了几十万,上百万人。我们的方法、技术、理论大量地突破。所以地质工作到了现在,我们在方方面面,不管是基础地质调查也好,在地质找矿也好,在水工环也好,在地球科学理论方面也好,我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主持人:这个家底都摸得清楚了吗?

  寿嘉华:我认为这个家底基本是应该是摸清的,比如说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我们原来是没有,现在我们百万航磁,全国的空白全部覆盖,一比一百万的重力,我们也完成了国土面积的80%以上,等等,按1比20万的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我们也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几,像这种基础工作,就为我们找矿提供了很大的基础资料,像矿种,我刚才说过,几乎是国外有的矿种我们都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都基本上找清楚了。所以我认为在重要的地区,我们应该说都已经(找清楚),现在我们在划定进一步找矿的时候,我们划定了十个重要的地区,四个重点片。

  主持人:重点地区的简单介绍一下吗?

  寿嘉华:在矿产资源方面,我们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划出了四个重点片,一个是新疆的天山地区,再一个是三江地区,再一个是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成矿带,再一个是南岭地区,这四个地区应该说是非常有找矿潜力的,而且是很快就能取得突破的重点地区。

  主持人:周总,在创业阶段,中国的地质工作条件可以说非常差,到现在人们提起地质工作者,就会想(地质工作者)到手拿着锤子在找矿产资源,现在还是这种状况?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周家寰:现在应该说和解放初期比较落后的,包括是工作条件艰苦,技术条件也很落后的这个现状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应该这么说,因为我们地质工作,它是一个多学科,多工种的一个联合作业,现在总体上看起来,从地质的理论上,比如作为矿产资源,从地表,靠着锤子、罗盘、放大镜去地表找矿,到现在也可以用一系列的先进理论去分析现有的资料,去比较有把握地判断一些矿产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这样相对来说风险就小多了。同时从勘察手段上,原来锤子、罗盘、放大镜这三大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我们既有区域的调查,区域的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遥感等等,这些勘察技术方法,像钻探、洞探等等这些比较行之有效的一些勘察手段。

  主持人:现在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周家寰:应该说这样,因为地质上学科很多,现在很难说咱们的学科在国际上都是领先或者先进,还不能这么说,可是在某些领域,比如在区域地球化学这个领域,中国明显是在世界是领先的,在有些比如说磁勘测技术方面,像中国自己研制的氦光泵磁力仪,这在国际上也是绝对领先的。在一些特别中国比较有优势的矿产,它的成矿理论,成矿模式的研究上,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另外作为中国自己有比较先天优良的条件,像青藏高原,中国因为西部地区在青藏高原占了很大面积,所以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

  主持人:找水、找矿摸清家底可以说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新中国建立的初期,中国可以说一穷二白,所以说地质工作被看作是各项事业的开路先锋,现在经济已经发展到现在,经济建设地质先行这句话还适用吗?

  寿嘉华:我觉得是照样需要,而且非常重要,因为面临着21世纪,当今的世纪,人口、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三大因素,特别是对资源跟环境,人们对它的认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清楚了,资源来说,地质工作本身,它应该是说为资源跟环境做多方面服务的,它是前期的前期,是基础的基础,我刚才说了,我们虽然我们国家矿产资源的家底基本摸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源的探测还大大地需要发展,有些新矿种的发现,比如说我们在能源方面,我们国家的能源,主要的能源结构里头还是煤为主,但是对新能源的探测,比如说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测,这就是我们一个新矿种在那里推进,在那里发现。也许再过几十年,天然气水合物就是我们的主要能源了。所以这些新的发现,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的物质基础非常非常重要。那么地质工作不只是为矿产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因为以前人都认为,地质就是找矿,地质要找宝,实际上地质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主持人:涵盖的内容很多。

  寿嘉华:非常宽,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提高,地质工作,比如说对国家建设选址,大坝的选址,长江三峡大坝的选址,就需要大量的地质工作来支持。比如说地质灾害的防治、调查、监测,三峡的地质灾害,大家都知道,国家专门拿出40个亿的资金,来治理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再比如说扩大了环境地质环境,现在地质环境的恶化,地质环境比如说矿山的复垦,恢复,矿山开完以后,大家都觉得环境恶化。再比如说沿海一带,一些环境,比如说地面沉降,像这些都需要地质工作来支撑。还有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的布局,包括现在农业地质,因为沿海一带率先应该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那么农业地质的,土壤就是跟地质紧密相关的,到底什么样的土能够长出什么样的庄稼,提供绿色的食品,这就需要地质资料,还有地下水。地下水开发以后,影响地面沉降,比如说现在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还有上海的地面沉降,这是世界瞩目的。地下水的污染,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各种农作物,各方面,人畜健康都非常重要。所以地质工作,它的领域越来越宽,它确实是我们许多方面,经济建设也好,社会发展当中的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跟资料就可以应运。

  主持人:刚才寿部长讲的,地质工作不仅仅就是找矿,而且涵盖的工作范围非常的广。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在找水方面,地质工作者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么多年来中国地质工作者在为中国找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家寰:中国因为总体上说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所以我们在全国进行1比20万,1比50万的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全国地下水资源家底工作的同时,特别是在八五末期到九五,在全国启动了几个专项,一个是西北干旱地区的特别找水计划,最近几年又开始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找水工作,这是我们作为原来地方部的一些地下水的找矿工作,和现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进行的地下水勘察工作,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经过这几年工作,应该说还是成果很显著,比较突出的就是在西北地区,因为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地区主要存在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水资源太缺乏,第二是水质太差。所以我们就是在西部找水,重点是在这些地区,通过我们用一些先进的手段,特别是一些物探手段,新手段的采用之后,找水的成功率总的看还是很高的。

  主持人:寿部长,地质工作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地质工作又应该怎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它的作用呢?

  寿嘉华:你说的对,地质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因为在新的形势底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这种经济的全球化也给地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它资源是全球配置的,所以我概括起来说,地质工作面临着怎么样一个形势呢?一个就是体制跟机制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跟完善,地质工作的体制必须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底下的体制已经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情况了。所以地质工作的体制正在按照1994年朱镕基总理的批示,正在推进,也就是说地质的队伍应该是两分,一部分要建立野战军,是精干的、装备精良的,那么这精干的、装备精良的队伍是干什么呢?就是承担国家区域性基础战略性的地质工作任务,大部分要走向企业化,从事商业性的地质工作,所以随之它的机制也发生变化了。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变化,在当前的形势底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质工作原来的这些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转折,采用新的方法、技术,比如说我们现在打的深钻,我们要在地球上打一个窟窿来,5000米的深钻,将要对地下的物质(取样后)取得很多新的资料进行研究,比如说我们航空物探、航空遥感,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再比如说我们信息化技术领域,这是最重要的革命了,信息革命。所以带来了很多的变化。第三个就是我们正在从资源形象,资源环境型的转变,就像刚才你说的地质找矿,那都是资源型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是紧密相关连的。所以我们地质工作正在向资源、资源环境型转变。再一个就是地质工作随着国家提出来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球化配置,我们促进请进来,走出去,比如说我们石油的走出去,建立国外的供应基地,这一系列变化给地质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所以我们正在按照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要加快地质工作重大的转变,使它两个更加,一个是更加紧密地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再一个是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跟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所需求的大量地质资料跟信息。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王冬妮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