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31日节目
新世纪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科学院实施的一项被称为“百人计划”的引进优秀科技人才计划,自1998年引进第一批海外杰出人才以来,今年到了终期评估的时候,目前,在“百人计划”终期评估工作中被认为是最优秀的15名入选者,在北京汇报了受资助期间所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为了更多地了解“百人计划”及科技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我们将采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
这15名“百人计划”的优秀入选者中,有14名是海外留学人员,他们在1998年接受了“百人计划”的200万元人民币资助后,回到祖国,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科研工作。今年是他们受聘期满的时间,近日,中国科学院结束了对他们工作的终期评估,并将他们从近400名受到同样资助的回国人员中选出,作为优秀入选者,汇报他们在受资助期间所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科研小组的梯队建设,获奖及承担重大项目等情况。
15名汇报者的平均年龄不到38岁,除1名女性外,其余14名都是男性,这位惟一的女科学家叫胡志红,36岁,是中国农业大学和荷兰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接受百人计划资助后,胡志红博士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工作。三年来,她的课题组对棉花的主要害虫棉铃虫进行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的应用研究,在国际上最先报道了棉铃虫病毒的基因全序列,并通过基因重组,对它进行了改良,去掉一段无用的基因,加上一段蝎毒的基因,加强它的毒性。
百人计划青年科学家 胡志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蓝色的表示的是野生型的病毒,它的半致死时间在83个小时左右,如果我们把EGT基因剔除掉了以后,它的杀虫时间就缩短到77个小时,加上蝎毒基因以后,进一步提前到72个小时,如果蝎毒基因尽早表达的话,那就会在65个小时左右。所以这个改良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的试验室里,记者看到了饥饿的棉铃虫幼虫吸食加入蝎毒基因的棉铃虫病毒,为了方便观察,棉铃虫病毒加入了少许蓝色的生物染料,吃了病毒的棉铃虫开始变蓝,几天后就会死亡,从腐烂的棉铃虫尸体中,就可以提炼更多的棉铃虫病毒,最后制成棉铃虫病毒杀虫剂。
今天的胡志红已经是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承担着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而在四年前,这一切还只是一个梦想。她说,是百人计划帮她实现了回国创业的愿望。
百人计划青年科学家 胡志红:百人计划对我来讲,首先意味着它决定了我回国,决定了我选择回国从事科研工作,起了一个非常决定性的作用,它应该来说奠定了我在国内,启动了我所有的研究项目,形成了目前这样一个实验室和自己一个稳定的科研小组,稳定的科研项目,能够为咱们国家这块领域里面,稍微做出一点成绩出来,应该说起了一个决定性作用。
记者:“百人计划”是中国科学院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计划总称,启动于1994年,当时是希望通过相对集中的资金支持,到20世纪末培养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招聘的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为了配合知识创新工程启动,又开始了海外优秀人才计划,这一计划同时也纳入了“百人计划”,有所不同的是,这一计划得到的资金全部是由中央财政专款拨付的,中国政府为此三年拿出了6亿元人民币。
自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扩大出国留学人员规模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持续高温的留学热潮。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有34万多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这无疑为中国的人才建设积累了一笔丰富的资源。由于今年是第一期海外优秀人才计划的终结,对这一期科研工作的评估结果满意不满意,直接关系到后面的人才引进工作。
中科院副秘书长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何岩:应该讲绝大部分都是做出了比较骄人的成绩了,当然也有个别的做得不是太好,但我想总体来讲,都做得不错。
这15名优秀入选者将会继续受聘和得到资助。尽管海外留学人员和中科院之间是双向选择,但据何局长称,中科院在选择中有更多的主动权,是明显的买方市场。到底是什么原因,海外优秀人才计划受资助者之一徐天乐一席话,也许可以代表一部分“海归派”的心态。
海外留学归国科学家 徐天乐:刚开始回来,说心里话什么都没想,但是做着做着,找到了很好的感觉,这种感觉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种参与,这个过程当中,自己是一个主角,回到了家,家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我们有权力去对整个国家科技的发展提出我们的一些意见,一些建议。而且我们多数的意见和建议,都被政府、国家的一些管理部门、决策部门他们采纳,这种就是一种非常强的感受,有一种归宿感,你在外面漂流的时候,你可以做很好的科研工作,当然这些科研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科学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国界,但是你没有一种归宿感,你做了以后,不是你自己的祖国。
放弃海外丰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回国创业,归国科学家们一致表示,国内的科研环境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受重视程度,都在明显改善。但同时以他们的视角,仍然可以发现国内科研环境的诸多不足之处,这应该也是中科院不惜重金引进人才的用意所在。
海外留学归国科学家 薛勇彪: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目前基础研究,体制和机制还没有跟国际接轨,我觉得作为基础研究来讲,跟奥运会一样,只有一个规律,只有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咱们国家的实施,我认为,个人认为,还不是特别全面的。所以这方面我们有待改善,希望我们国家进行基础研究的体制跟机制,应该跟国际是一致的。第二点,国内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比较浮躁,国内科学家,不是说大部分,但是有一些科学家急于求成,没有坐下来,踏踏实实做工作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很容易产生一些令科学家和大家比较失望的科研成果,这方面我觉得我们也希望科学家能够踏踏实实做工作,真正能够跟世界接轨。
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使中科院的人才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目前,中科院通过“百人计划”吸引和凝聚各类人才950人,以招聘形式入选“百人计划”的有767人。另据统计,从海外引进的人中,入选前在国外任职为助理教授及以上者占总数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记者:2001年到2005年是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的阶段,为了继续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人才引进计划,中国政府计划在五年内拿出10亿元人民币。在总结一期人才引进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还调整了人才引进的方式,也就是从原来的研究所推荐、科学院决策,发展为研究所决策,科学院择优支持的方式。《中国报道》记者王冬妮综合报道。
主持人:围绕中国科学院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实行“百人计划”的相关问题,我们现在采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先生,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究竟靠什么来留住人才,像待遇、事业、环境,还是感情,像“百人计划”的成功实施究竟能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
白春礼:从我们“百人计划”这个项目实施八年来,我们感觉到吸引和稳定一个优秀的人才,事业、感情、待遇和环境都非常重要,但首要的是一个事业,如果说在国内,我们不能给优秀的回国人员提供一个发展很好的舞台,他回来的意义就失去了。像我们科学院中国“百人计划”支持的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他现在是我们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叫谭铁牛,他在英国呆了很多年,他在英国,一直开车,他自己不会骑自行车,回到国内来自己没有汽车,这个待遇,生活待遇,跟国外差距是很大的,所以但他能够毅然回来,在国内做了很好的工作,关键是国内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事业的一个舞台。所以说我觉得吸引优秀人才回国工作,首先是能有一个蓬勃发展的事业,另外还有一个真挚的感情,有一个适当的待遇,最后我觉得非常好的、良好的环境都非常重要。因为我想从国外回到国内来,尤其从发达国家回到国内来工作,生活待遇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关心他们,政治上要信任他们,生活上要关心他们,工作上要支持他们,这样他才能在国内发展有一个很好的舞台,这样他才可能觉得在国内安心的工作,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来。所以这四个方面我觉得都很重要。
主持人:“百人计划”实际上是中国吸引人才的行动之一,“百人计划”究竟是给中国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实实在在地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白春礼:我们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百人计划”,这是一个在我们国内支持强度最大,也是第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在1994年是我们对每一个入选者提供200万元人民币经费的支持,同时每一位有比较好的生活待遇,包括提供住房,实验用房,实验的助手和启动费用,个人生活上的补贴,这是最早的一个人才培养计划。从1994年到1997年这几年间,我们通过“百人计划”一共吸引培养了151位优秀入选者。从1998年开始,科学院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央和国务院对科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给予了专款的支持。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百人计划”,对国内和国外人才同样给予了支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800多位,其中从国外回来的占86%左右,这些人在国内干得都非常不错,他们现在有40位担任所里的所长,研究所的所长,其中有35位是研究所的法人代表,有40位担任副所级领导干部,还有50多位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开放实验室的主任,其中有7位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所以说当然评价一个计划执行的好坏,评价这个人才计划是否成功,并不能仅仅看你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多少当了院士,多少当了领导,主要的还是看他们是不是做出了原创性的成果。
主持人:有些什么科研成果吗?
白春礼:基础研究、高技术集成创新,这方面的科研成果。在这方面,从我们这次对1998年入选“百人计划”评选当中来看,应该讲是相当不错的,他们每人、每个团队,首先建立一个非常好的青年团队,他们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方面,都做出非常好成绩,有人得到了国家的奖励,也有人在国际的刊物上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很高的评价,有在国际重要会议做了邀请报告,体现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形象和丰彩。关键是通过这么一个“百人计划”的实施,使科学院基本上弥补了由于文革十年断层,造成的人才匮乏的局面。所以现在我们科学院40多岁以下的科学人员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尤其是将帅人才,有不少是在国外有工作和学习的经历,我想通过这么一个“百人计划”的实施,更为关键的能使中国科学院能够培养,带动出一批能够瞄准国际的科学前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这么一个战略科学家,能够领导、组织重大科研任务,并做出创新贡献的这样一个领先的将帅人才。我觉得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使我们科学院的所有研究所能够把人才的培养,引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做。各个研究所已经基本上建成了一个人才培养这么一个系统,所以使各个所,作为科技创新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力量,一个很好的中间力量作为支撑。科学院在最近几年,我们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们提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这么一个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时也通过绩效优先,竞争公平这么一个分配制度改革,这些改革都打破了原来用人单位的单位所有制,岗位的终身制分配方面平均分配大锅饭这么一个弊端,所以带来了一个辐射的效应,我想这点上为我们科学院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有了一个成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范例。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中国科学院在今年年初的院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人才工程的重点放在将帅人才的培养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已经有相当的人才队伍基础,所以可以有选择的吸引和培养人才呢?
白春礼:应该讲是这样,回顾在十年之前,科学院人才队伍,尤其第一线科技队伍当中,青年人占的比例非常小,1996年我到科学院院里工作的时候,我记得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研究员总数的大概不到10%,5%左右。经过这么多年各项人才计划的实施,科学院应该是培养、稳定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的学术骨干。尤其是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我们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这些研究所,青年科技人员已经占到75%以上,40岁以下的研究员、副研究员比例都大大提高。可以讲人才断层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解决,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需要能够培养和吸引更多的将帅式人才,因为一个科学家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他应该培养和掌握能够领导、组织重大科技项目这么一个能力,他有一个敏锐的眼光,来瞄准国际的科学前沿,同时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这么一个敏锐的眼光,做一个战略的科学家,如果没有这么一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这么一个队伍,我们的科技水平是很难上得去的,因为未来科技的发展还要靠年轻人来做,尤其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今年的工作会议提出把我们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逐渐转到将帅人才的培养、吸引上来,那是因为我们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当中,现在我们在科研单位,从事第一线科研研究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刚才我说40岁以下的占了75%左右。但是和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科研机构相比,我们领衔式的将帅科学家还很缺乏,我们老一代科学家,很多人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在青年人当中,这些将帅人才还是有一点的差距和国外相比。所以我们把这个工作重点,就是放到、转移到将帅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来。
主持人:白院长,中科院在将帅人才的培养上,是依靠引进呢?还是要立足国内呢?
白春礼:当然应该立足国内为主,当然也要吸引海外优秀的人才能够回国工作,因为我们出国人员虽然很多,但是比起我们在国内第一线工作的人,还是在国内培养年轻人是最多的,即使从国外回来的,他们大部分受教育时间也是在国内培养和教育的。所以应该讲,应该把我们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和本土的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更多的结合起来,但是绝对的是大部分优秀人才还主要应该立足于国内,本土。
主持人:“百人计划”工程包括吸引海内外的人才,但是人们更注重的是归国人员,因为对他们的待遇更高,政策更优惠,这样使得一些国内的科技人员就走“曲线救国”的道路,先出国呆两年,然后回来再应聘。白院长,您认为是不是存在这种“重留洋、轻本土”的倾向。
白春礼:当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关键是在我们制定各项人才政策方面,应该公平对待,应该一视同仁。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是由于我们国家,文化大革命在过去造成十年断层,人才断层。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年轻的优秀人才确实非常不多。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年轻人出国去留学,接受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受到很好的训练。吸引他们回国以后,来对弥补优秀人才断层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国内外的差距,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吸引他们回国工作,应该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但是我想随着我们人才培养逐渐完善,随着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这样,我们不管是对国外或国内的优秀人才,应该是一致同仁,我们有一些同志没有出过国,但在国内工作做的非常不错,比如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科学院同样把他们纳入我们“百人计划”的管理,给予他们同样的支持。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人才断层,目前关于人才断层问题,已经得到了弥补,我们应该在竞争的基础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是土博士、洋博士,都应该根据你的真才实学,来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待遇。我们现在科学院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这么一个新的用人制度,就是为了在这方面克服这样的弊端。刚才您说到土博士、洋博士和不公平待遇之分,实际上在这里头我们补充一句,还有我们一个措施,就是说我们如果说在国内,有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不从国外引进。而是说新建立一个新兴学科,国内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要建立这个学科,根据国家的需要,要建立这么一个新的学科领域,那么我们从国外引进一个优秀人才来给予他支持,这样引进的人才和国内的人才,应该讲它并不是矛盾的一个关系。
主持人:像人才,有没有一个界定?
白春礼:我们有一个专家委员会,他经过一个严格程序的评审,首先他要有别人推荐的意见,我们科学院也成立了一个叫做海外专家评审委员会,不仅仅是我们国内的专家,不仅仅是我们院里的专家,包括我们院外系统的专家,包括我们在海外的评审专家,通过他学术的成就,根据他们回国以后,工作、他的一些学术思想,他的一些想法,来评价他的能力。有一套评审制度,起码要过三关。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百人计划”下一步还做了工作调整,就是由原来的研究所推荐、科学院决策,改成了现在的是研究所决策,科学院择优支持,这样的调整有什么好处呢?
白春礼:因为原来我们“百人计划”实施方式是研究所提出的需求,我院统一对国内外招聘,招聘来以后,院里组织评审,然后把钱拨给到研究所去。但是这个做法也带来另外一种弊端,就是有的研究所,考虑到这是一个资源导向,你来了一位人,有200万元经费的支持,用人主体往往不到位,个别情况,有的人这个回来,并没有真正地完全回到国内来工作。所以在我们“百人计划”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加强管理,先后有70多位由于没有到位和其他的问题,我们取消了“百人计划”的资格。通过这样一个改变,我们希望用人主体到位,研究所要根据研究所发展的方向,定出他们急需的这样的岗位人才。如果说国内有非常好的人才,它就不应该再去花很多钱从国外去聘请,而是国内没有基础,急需的人才从国外引进回来。研究所首先给予很好的支持,使他的工作能够纳入到研究所发展的方向当中去,院里通过这些人回来以后工作,不管是回来的,还是在国内工作的,只要优秀,我们都给予“百人计划”的支持。
主持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各方面的人才竞争也更加剧了,从长远看,中国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白春礼:我觉得我们的人才制度建立,包括一些为年轻人所设立的优秀人才培养和吸引、稳定,所设立的一些制度,这些政策的实施,完全是由于我们历史的情况,这么一个过渡性的阶段。人才的流失问题,我们很多年轻人出去到国外去学习,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回来,有些人回来了,我想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人才是流动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很多外国的大企业在中国建立了研发机构,那么人才流失不仅是到国外流失,还有所谓本土流失的问题,这个问题带来一个我们的思考,就是说将来我们对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所有的政策,应该逐渐地向国际接轨,应该有国际上这么一个公认的用人机制和体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人事制度和人才制度应该跟国际接轨,尤其是在科研单位。就应该有一个公平,只要我们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有一个比较公平、好的评价机制,建立一个比较好的环境,那么这些应该逐渐走向正轨,尽管减少一些特殊的支持倾斜,不管是年龄层次,不管是国内、国外,只要是通过这个竞争,大家说工作需要,按照这个需要是这个岗位,通过竞争上到岗位,你会得到更多的支持。科学院,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非常好的,能够提供优秀人才成长的这么一个平台,有一个比较好的、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他们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能够很快地做出创新成果,使他们觉得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定能够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同时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得到充分体现。我想这样我们在中国出生的乃至目前仍然在国外工作的很多优秀人才,都会觉得应该到中国这块土地上,来为国家强盛做贡献,这样我觉得是一个逐渐地把这种特殊的、倾斜的政策变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是我们最终解决人才问题的一个根本措施。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王冬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