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西部大开发带动中国实现经济大国目标


  2002年11月11日节目

  主持人:11月1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了记者招待会,邀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俊九等同志介绍中国社会保险和再就业工作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中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我们将就中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相关问题采访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研究员王延中先生和中央党校教研部副主任赵振华先生。

  介绍劳动和社会保障与再就业工作情况记者招待会于北京时间下午3点开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新闻中心,再次成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中外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俊九向参加招待会的中外记者介绍了中国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间劳动和社会保障与再就业工作的情况。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张左己:从就业规模来说,1990年至2001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从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60%下降到50%。1990年至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总量增加了近3000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增就业的40%以上。从再就业工作看,199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其中1700多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再就业,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从7500万人减少到5000万人,过去在计划经济情况下多年积累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明显缓解。9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先后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补发1997年以前历史拖欠215亿元。200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1%,是建国以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经过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和调整法定节假日,职工每年的累计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过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和调整法定节假日,职工每年的累计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张俊九:5年来,各级工会累计筹集送温暖慰问款104亿元,走访慰问了近50万户次困难企业和2560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积极促进再就业工作,在向党和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的同时,累计介绍下岗失业人员近300万人次实现再就业,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19万人次,通过兴办解困贸易市场和生产自救基地等,共吸纳65万人就业。

  招待会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俊九对中外记者普遍关注的农村社会保障、如何促进再就业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记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因此也成为十六大代表们热烈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辽宁省代表团在十六大会议期间就当地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日益突出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人大代表 徐德明:我们提出了再就业的十大帮扶行动,也提出了为特困职工的帮学资助活动,也开展了送温暖的活动,也就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

  浙江代表团在讨论中认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浙江省扩大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

  人大代表 吕祖善:从1998年到2001年,我们浙江的国有企业职工每年减少25万,城镇集体职工每年减少20万,但是同期个体私营经济,每年增加了40万名就业人员,其他经济类的每年增加15万人的就业(岗位)。所以从原来国有的城镇集体作为就业的主渠道,已经改变为非公有制经济,成了我们浙江城镇就业的主渠道。

  权威人士指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昆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以外向型经济著称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劳动力。

  人大代表 张雷:现在我们昆山每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今年我们1到10月份已经吸引了14万5千个外来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是现在我们开工企业比较多,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快,现在昆山平均每天接近十家企业注册,所以每年有几百家外资企业开工,有2000多家民营企业开工。所以我们对本市的群众、本市的人员就业,我们提出24小时就可以介绍就业,我们还有组织地吸引江苏省或者其他地区的劳动者到昆山来进行就业。

  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积极开辟就业门路,加强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大代表 林东鲁:我们在这几年技术改造方面,我们上了很多新的项目,把一些富余的人员就安排在转向新的项目当中,他们经过一定的培训,然后上岗。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我们一些原来的国家企业经过上市,搞股份制,使这个企业,我们国有企业的职工转变成非国有企业的职工,这样转变他们的身份,安置了一大批(下岗职工)。

  从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改革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时期,是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的时期。

  记者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了解到,中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认可。今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还将广开就业门路,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主持人:围绕中国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情况,我们现在开始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延中先生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赵振华先生。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有资料表明,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处在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7亿多人,让7亿多人有活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王延中:中国的就业形势应该有这么两个基本估价,第一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是比较稳定的,第二中国将长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从稳定的角度来看,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关心帮助下,中国解决了8300万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失业率也是比较低,整个社会形势也比较安定,但另一方面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有1000万人以上,同时中国是一个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过去在国有企业中的大量的富余人员,现在逐步转为公开失业,如何安置这些公开失业的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非常大,据估计有1亿5千万人左右,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如何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来,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所以说中国的就业问题的确十分关键,而且这个压力是非常巨大,而且是个长期任务。

  赵振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确确实实如王主任刚才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使7亿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7亿多人的就业问题比整个欧洲的就业量还要大,这是我们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那么在看到我们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仍然是相当相当严峻的,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以上,在80年代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就业弹性大概是0.32左右,到现在已经降低到0.10左右,这就是经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增加的就业人数在逐渐减少,这使我们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主持人: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中国在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延中:中国原来的劳动体制是计划劳动体制,所有的就业都由国家的计划来安排,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的体制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这一点已经越来越突出了,应该说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和改革初期相比大大的提高了,据有的专家测算,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70%甚至80%以上,这就说明中国劳动力的安排已经逐步从过去的政府计划转为市场自我调节,当然这个自我调节不是完全是无序的,政府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会有什么进展呢?

  赵振华:现在我们市场化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来在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为主导,政府服务为基础的这以一个新的机制,这是我们未来所要追求的一个新的模式。

  主持人:那有数据显示,九五以来中国每年都有800万的新增劳动力实现就业,中国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王延中:中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非常多,我概括起来第一保持比较宽松的就业环境,也就是说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国外的经验证明,包括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证明,没有经济增长就业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我们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经济保持9%以上的速度,甚至在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增长率也保持在7%以上,这个增长速度,虽然就业弹性在下降,但是这是保证中国就业总量增加的一个基本前提,离开了经济增长谈就业,在中国这种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解决就业不仅仅靠经济增长,还靠刚才谈到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过去的就业只是靠国家安排,国家投资兴办企业,让(企业)招工,按计划指标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这样它完全依赖于国家投资的量的多少,改革之后中国的投资已经不完全是国有投资了,我们发展了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大量引进外资,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第二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外资的进入,对解决中国的就业的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也就是把我们大量的劳动力和稀缺的资本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另外我们劳动部门和政府部门也对促进就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采取了一些十分有效的措施,比如说我们加强了就业的服务,建立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优惠措施,尤其是在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措施越来越突出,我们还引进了对农村劳动力有计划转移城镇的一些有益的尝试,这些方面对我们解决就业,增加就业总量,应该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中国是个农业人口大国,怎么样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呢?

  赵振华:农民的就业问题确确实实是我们国家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解决农民就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个就是在第一产业内部,除了种植业之外,要大量的发展养殖业、发展林业、发展牧业,通过这种途径,在农业内部可以消耗大量的农村的劳动力,通过发展林业、牧业,也可以使我们国家一些现在的弱势的像种粮食,粮食价格比较低,在整个国际市场上没有太多的竞争力,恰好现在我们的肉类、蛋类、水果类,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这样既符合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解决我们国家农业内部容纳相当部分劳动力,第二个我觉得要积极发展我们的小城镇,通过发展小城镇,把一部分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第三个我想就要发展农业、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样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中来。

  王延中:关于解决中国农村广大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议的,是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集中在一个就是农村劳动力向何处去,也就是中国它的出路肯定是城市化,向城镇去,这个城镇化我想应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它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保持社会稳定,还要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向大中城市来转移还是仅仅是小城镇来转移,应该是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促进各种类型的城镇的发展,当然要促进城镇的发展,就需要对城镇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这样使城乡差距不至于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来,而使农村的生产率下降,保持我们的城乡协调发展。

  主持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难以避免的,针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的政策是什么?他们现在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王延中:应该说我们国家对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放到各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来谈的,这个是和我们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把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变为公开失业,但是我们失业保险制度又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逐步建立的,在没有建立这种比较完善的失业保险体制的情况下,大量的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出现了,我们国家对他们建立了三条保障线,第一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是失业保险制度,也就是说逐步向失业保险制度转轨,第三条是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三条保障线,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至于因下岗而陷入没法生活的境地,当然我们还要促进他们再就业,使他们能够提高收入,保证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平。

  赵振华:前段时间也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继续强调要给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比方说减免一些税收,减免一些行政性的费用,这些都在促进再就业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基本的一个项目,也称为是最后一道安全网,这个安全网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王延中: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都可以称为安全网,为什么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最后的安全网,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里面社会救助制度是它最基本的制度,而且说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没有参加其他的社会保障项目,比如说社会保险,那么他可能就得不到这种社会保险的待遇,但是一个现代的社会,现代的政府,他不能够允许一个公民,尤其在我们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对我们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来讲,让他没有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所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在城镇里面推行了一个制度,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就是说各个地区,尤其是各个地方的城市,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状况,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的一个标准,如果下岗职工,包括所有的城镇居民,他们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时候,他就可以有权向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申请,得到应该得到的帮助,补足他的差额,有了这个制度,也就使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保障,使他们不至于陷入绝对贫困,这个也是社会公平的和社会公正的一种体现,当然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各个地方还会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度,使他们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出现一些有活没人干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去解决呢?

  赵振华:咱们国家整个劳动力数量比较多,这是一种现象,另外一种现象是有活没人干,实际上是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这么一种现象,这反映了咱们国家在就业当中一个是总量矛盾比较突出,另一个方面是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

  王延中:劳动力中国总量上不缺,而且富余,但是在结构上又比较短缺,就是高素质的,能够创业的,能够为别人带来就业机会的,这种的人比较少,还有一块比较少的就是技术工人,我们国家正在快速的工业化,再加上外资大量的进入,对中国这个工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这次十六大报告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出来,我们要发展灵活就业或者弹性就业这种形式,这个也是国际的趋势,把灵活就业,就是说不一定是固定工,不一定是长期工,也不一定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内的工作,它是只要有就业机会,有就业的空缺,劳动力就应该尽可能的和这些劳动岗位结合起来,弹性就业实际上是把劳动岗位和劳动者的素质最佳结合的一种形式,所以应该大力提倡,我们在经济增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技术进步会逐步替代劳动力的量,那怎么办呢?我想逐步降低或者减少在职人员的劳动时间,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劳动岗位,这个也是解决就业的一个形式,发达国家走过了这条路,我们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也要逐步向这个方向走,当然这个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国家发布了一个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来从总量上提高我们国家劳动力的技术素质,同时我们又发布了一个新的规定,就是大力加强高等级技术工人的培训,这样我想对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还是有帮助的,要使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应该在其他方面要加以配合,使我们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解决整个国家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如何来建立一个信息通畅的劳动力市场,要大力发展劳动指导、劳动中介服务、职业介绍,使我们的劳动力知道空岗在什么地方,他能够有序地去流动到那个地方去。当然我们还要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更加完善,对弹性就业,对劳动力的流动,如何建立和他们配套的社会保障体制,这些也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孟滨 导播:滕双双 字幕:宁小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