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中国72件国宝级书画珍品首次集体亮相上海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中国报道》。从11月30日起,中国收藏中国古代书画最多的三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首次联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千年遗珍国宝展”,展品共展出了72件国宝级的晋唐宋元书画珍品,据专家透露:“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国宝级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真迹齐集一堂公开对外展出。”稍候我们就此次展出的有关情况以及文物保护等相关话题专访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物专家杨新先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先生。首先请看记者发自国宝展的报道。

  12月1号一大早,上海市人民广场上就出现了一个壮观的景象,不少人排成了一条近百米的长龙等候在上海博物馆门口,被媒体炒得火热的72件中国国宝展今天终于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正式向世人展示它们的风采。为了亲眼一睹国宝真容,有些人从上午六点多钟就赶到这里。上海普陀区北南中学教师颐明德有幸成为今天第一个进入上海博物馆的参观者,他兴奋的告诉记者。

  上海普陀区北南中学教师 颐明德:你看,我这里还带着个小凳子,我到这里是五点一刻,我心里非常激动,因为作为一个教师,以前仅仅在课本上看到,现在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三家联手搞这样一个《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确是我们上海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上海洋浦区延吉四村78岁高龄的匡荣春老人和老伴虽然没那么幸运,但他们仍然耐心的等候着。

  采访:上海洋浦区延吉四村居民 匡荣春:这个博物馆我来过几次了,这一次有70多幅古画,很久很久以前的画是难得一见,所以今天来看一看。

  此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72件国宝都是中国晋唐宋元各个历史时期的书画真迹,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从各自馆藏珍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国宝级书画文物,这种把三馆的国宝珍品齐聚一堂展示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采访:中国文化部副部长 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我们过去的规定是宋元以前的东西,元以前的书画都不出馆,这次像故宫的22件书画作品都是第一次离开故宫的,辽宁博物馆也是一样,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我国早期的书画都是最丰富的,三个馆的合作它所选的作品都是应该体现这个时期的相当精美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据文物专家介绍,此次参展的不少展品,原本都是深藏于古代宫廷内,为帝王所独享,一般人根本无缘见识。像故宫博物院送展的22件作品中有中国古代北宋时期张择端的风俗画巨作《清明上河图》、唐朝大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辽宁博物馆送展的18件展品中有中国古代晋朝时期的《曹娥诔辞卷》、北宋欧阳修的《自书诗文稿卷》等书画真迹。上海博物馆送展的32件珍品中也有不少是首次亮相。这些作品均演绎了中国书画史上的经典篇章。

  采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 张文彬:以精美的艺术作品展示给观众,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注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也希望海外收藏的晋唐宋元书画也能够一起展出,那必将是展示出世界合而不同的一个新的面貌,将促进我们文化艺术的发展。

  据了解,为了保证展览中文物的安全,上海博物馆设置了24小时全方位监控,对每一位参观者采取了严密的安检措施,所有展品均被放置在高强度防弹玻璃罩中与参观者见面。

  记者:此次在上海博物馆集中展出了中国美术史上辉煌时期的72件作品,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次了解中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的机会,同时还吸引了海内外的华人华侨慕名而来。

  由于这次展出的都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艺术珍品,一些海内外人士在观赏之余,还产生了要把这些书画珍品的介绍画册大量购买回去的想法。

  采访:香港沪港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德桢:上海的博物馆他们为了这次的活动,印制了很多很精美的画册,我们希望采购一部分这样的画册到香港送给香港的各个大学,我们觉得这样会让香港的学生、年轻人对祖国的这些文物、这些国宝都有更多的认知。

  据文物专家介绍,每一件国宝级书画作品能够保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它背后的种种插曲更赋予了国宝级书画作品深刻丰富的人文意韵。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 单国霖:“我们知道花鸟画的成熟是在唐代,但是至今没有流传下作品,这个就是流传最早的一件花鸟画作品,这五条有不同的姿势,而且画z在纸本上是唐代的麻纸本,反映了唐代花鸟、鸟兽画、禽兽画的一些成就。”

  据了解,此次国宝展将持续一个月,预计会接待近十万参观者。让更多的参观者能近距离的欣赏到这些平常只能在教科书或画册中才能看到的艺术珍品。

  采访:参观者:你看这些画,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人物画也有发展,包括书法也有发展,所以中国的艺术、中国文化为什么会发展是因为它是不断创新的。

  国宝展期间,来自国内外收藏界、学术界、博物馆界以及知名学者、鉴赏家近200人参加了同期举办的“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

  记者: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国宝展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堪称无价之宝,每一位作者都是中国书画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大事记人物,这次展览会的举办,对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国家博物馆在收藏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报道》记者孟滨上海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下面我们针对上海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相关情况,采访上海博物馆的馆长陈燮君先生,陈馆长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据我们了解,这次展出的72件中国国宝级的珍品,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以前是从来没有走出过故宫的,上海博物馆为什么能够取得举办这次展览的资格呢?

  陈:上海博物馆首先和它的硬件条件有关系,我们的新馆建立以后引起世人瞩目,可以讲今天上海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是世界一流、国内先进的,另外从管理来讲,我们也赢得了同行的这方面的充分信任,我想管理对一个展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有重要的硬件条件以外,是不是有管理条件这是举办大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加上应该说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举办了一系列的大展,所以使我们的同行应该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够把国宝走出北京的故宫,走出辽宁,能够来到上海,云集在黄浦江畔。

  主持人:那么高规格的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历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吧?

  陈:这是从来没有过。因为上海博物馆尽管是以青铜见长,我们的青铜器的藏品世界第一,书画也不弱,但总体来说在晋唐宋元这一带,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辽博的加盟,要办出如此高的水准,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主持人:上海博物馆都做了哪些工作来使得这种展览能够顺利进行呢?

  陈:我想首先是展览条件,因为一个展览来讲,我们讲一个是内容,还有一个形式,这次我们成立设计部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说整个展馆我们设两个大的展厅,全部推倒重来,我讲推倒重来不是指土木结构,而是指里面的设施,更重要的我想是一种陈列设计的理念和陈列设计整个,比如大展的布展,布展到底怎么布,我们这次采取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它的晋唐宋元的时代走向,这给观众看了以后,我们可以这么说,这72件展品是托起了沉甸甸的晋唐宋元中国书画发展史,这个史的走向怎么样,通过它的自然的走向可以告诉我们的观众,当然对于一个展览来讲,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灯光条件了,有些观众熟悉上海博物馆新馆的灯光系统,就是感应系统,走近了以后会发亮,走远了以后这个灯光就变暗了,这个感应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文物,它的理念是这样的,为了保护国宝,我看的时候给它照明到240个LUX,走开以后,就是没人观看的时候,使它灯光变暗,这样就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这次我们就想得非常周到,因为这次国宝展肯定是叫座,可以讲是人流如潮,那么在人流如潮的时候,用通俗的话来讲,整个灯光系统始终处在感奋的阶段,如果说都是240个LUX,显然对国宝的保护不利的,所以这次我们采取常规的保持130个LUX的灯光系统,既满足了观众清晰地看到国宝,欣赏国宝的这么个条件,另外也有效保护了国宝。

  主持人:既然是千年的国宝,又是价值连城,可以说无价之宝,在安全方面肯定也考虑得非常周密了?

  陈:这次我们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国家文物局和相关的安全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可以这么说,在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次大的展览,得到上海市政府、上海的安全系统乃至于全国的安全系统这么高度的关注,这也可见这次国宝展它的顶极水平。

  主持人:这次国宝展也是为了庆祝上海博物馆建馆50周年,您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馆长,经历过几次这样大规模的展览?

  陈:拿近年来举例吧,记忆犹新的是1999年,我们从大英博物馆借展举办了也是轰动上海乃至全国的古埃及的珍品展,在两个月的展期当中,观众是达到63万1千人,这个展览应该说对我们来讲确实是非常地激动,觉得上海市民包括青少年对人类的古文明是如此的向往,从这个以后,也激励了我们形成了三大的大展系列,一个就是古文明系列,举例来说去年我们从墨西哥借展了玛雅文明的大展,这个展览应该说也赢得了声誉,如果说第二大系列就是我们从边远省份开始,举办了新疆展,举办了内蒙展,举办了轰动全市、轰动全国的西藏展,第三个系列我想就是精品展,包括这次《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

  主持人:举办这样的展览对中国文物和文化艺术研究方面,您认为有什么意义呢?

  陈: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市民可以“零距离”的观看稀世珍宝,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举个例子来说,五代董源的(作品)这两年是形成一种讨论的热点,在美国的大都会专门举办过国际性的学术研讨,讨论现在入藏大都会的五代董源的一些(作品)是真是伪,当然专家们的意见认为恐怕不一定出于董源之手,但是属于五代的,当然这是一家之言,现在讨论还在继续,问题提出了,现在中国大陆有辽宁博物馆、有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收藏三件,一件故宫的是《潇湘图》,辽博的是《夏景山口代渡图》,上海的《夏山图》,这三件到底是真是伪,用我们博物馆的大部分专家意见,当然是真品,但是也有专家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那么我们这次在72件国宝当中,有意地设立了两个壁柜,把这三件(作品)放在比较近的距离,让我们的观众、让我们的专家进行比较,这个比较我想就引出第二个观点,这次展览对我们的专家来讲,提供了一次比较研究的非常好的机会,而且现场可以切磋,现场甚至可以争论,第三点我想应该说对国内的博物馆的大馆,强强联手,联袂举办大展作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主持人:人类的文化遗产现在越来越成为社会为人们提供文化和精神食粮的一种重要资源了,那么您认为中国的博物馆应该怎么样谋求发展才能适应这种需求呢?

  陈:刚刚在上海结束的是“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一个非常明快的主题,就是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这个使得中国博物馆、纪念馆走向世界,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无形文化遗产听起来比较玄,说白了主要两部分内容,一个就是现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当中,我们讲这些文物都是有形文化遗产,依附于有形文化遗产之上的有一种无形文化遗产,比方说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清明上河图》是四次出宫、五次进宫,所以重新入场,讲四次出宫、五次入宫都是无形文化遗产,把这个无形文化遗产记录下来,告诉我们的青少年,这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开发。另外一些无形文化遗产就是社区,我们实际上是从人类学的博物馆或者说生态性的博物馆,对这一类的博物馆来讲,怎么样通过社区的无形文化遗产,口头的、音乐的、舞蹈的,给它作一种实况的记录,把他请到博物馆来,甚至把原汁原味的原始村落围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生态型的博物馆,这个我们用无形文化遗产这个词来讲,就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开发了,这些都是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我们想博物馆如果是按照这个潮流发展的话,要不了多长时间,应该处于世界博物馆的前列,我讲这个话是总体而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包括我们上海博物馆已经站立在世界博物馆、纪念馆发展的前列,这一点是比较客观的。

  主持人:观众朋友,在前面的时间里,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相关情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继续就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相关情况,采访故宫博物院杨新教授。杨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据我们了解,宋徽宗的一幅《写生珍禽图》曾经以2300万元人民币,拍出了中国古代书画价格之最。这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72件书画珍品,每件都是中国国宝级的文物,您谈一谈应该怎么样来估算他们的价格?

  杨:这次上海博物馆展出的72件作品是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最顶尖级的文物,件件都要超过《写生珍禽图》。这些作品经过了1000多年,至少也有900多年的历史而留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

  杨:无价之宝,像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图》,那无法估价的。

  主持人:它的价值所在哪?

  杨:这些展出的作品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作品,比如说我们知道东晋时代有一个书圣,叫王羲之,这次在这个展览中间就有他的作品。除了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王旬《伯远贴》之外,还有辽宁省博物院收藏的王氏一门书画,我们就从这里可以看到他的字,那的确是写得非常漂亮,非常的好,像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此外很多作品,我们能够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古代人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生活状态。比如说这次故宫博物院在那里展出的一个《步撵图》,这个《步撵图》非常有趣,他画的是谁呢?画的唐太宗,唐太宗坐在一个宫女们抬的桥子上,来接见从西藏来的使者禄东赞,他是代表赞布来迎娶文成公主的,这个事件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一方面是表示了这个民族的一种团结、和解,另外也是一种交流。我们在1000多年之后,我们能看到当时的情景,知道唐太宗是穿着什么衣服,西藏藏族的同胞,他们穿着非常有特色的袍子。这些东西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所以这个作品不单只是它的艺术价值了,而且它的历史文献价值也相当重要。还比如说参加展出的故宫博物院的一个藏品,它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画的12世纪北宋时代的京城,就是现在的开封,它的一个风景,我想全世界没有第二件这样的作品能与之相比的,它展出比较少,因为要保护它,我们讲了要保护它。我们这代人能看到,再过1000年,人家说我们很骄傲,我们能看到2000年以上的城市面貌。

  主持人:既然这些文物都这么珍贵,而且又都是国家级的文物,又是中国美术史上历时久远的书画真迹。怎么样才能够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使它能够继续留存下去呢?

  杨:书画来说是最难保护的,因为书画要么就是画在纸上,要么就是画在卷上,它和青铜器、陶瓷器、石器这些都不一样,它最难保护。这个方法就是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传统的方法,一个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我想第一个首先是要为这些文物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我们要胜过古人,比如说文物,像这些书法类的文物,最怕的有几种,当然最大的是怕火,火一烧什么也没有了。第二个怕,怕受潮湿,一受潮湿它会脱落,而且会长霉。还一个怕虫子咬,虫子会把它咬出窟窿。再一个它还怕尘土,尘土要上去了,它有一种腐蚀作用。所以这个首先是文物的环境问题,现在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库房,把库房建好。第二个就是坏了以后要重新装裱,进行修复,比如说这次展出中间的《五牛图》,它是唐朝时候留下来的,我们这件作品拿到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它简直不能看了,为什么呢?它里面有很多的窟窿眼,纸也破了,它也脱落了,我们故宫博物院把它拆下来,重新装裱一次,把那些窟窿眼都给补上。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出它究竟坏在哪些?这就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的技术。所以我们应该说把这个传统给继承下来。另外就是我们在展出的过程中间,对它的灯光,对它的潮湿度,温度,这些都应该注意。我想我们现代人会比古代人更好一些,因为我们还有现代化的手段,所以我相信古人既然能把它保存1000多年,相信通过我们这代人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

  主持人:举办这次展览,对中国的文物和文化艺术研究方面有什么价值呢?

  杨:这次因为我觉得在国内来说,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是保存唐、宋、元最多的博物馆,而且能够把三家博物馆最好的作品能够集中在一起展出,这使很多人都大开眼界,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它会激起人们对这些古代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能使很多专家们看到原作,在这方面会刺激他们的思维,一定会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出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对我们很多年轻的学子,这些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也在促进我们在文化艺术史的研究方面,他会有所成就。

  主持人:现在私人收藏古文物艺术品的很多,而且成为热门了,新的《文物保护法》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新的《文物保护法》的出台,对这方面有特别的关注和说法,因为有过去一段历史情况,所以很多人收藏,对这方面喜欢、收藏,但是总觉得在法律上面没有保证,总觉得好像不合法。但是只要是来源很正当,这个收藏都是受到《文物保护法》保护的,也就是国家保护你、承认你,我想这一方面,很多城市收藏爱好者他会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方面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法律保护,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它是一个来源正当,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另外国家也关注到私人手里所收藏的重要文物的保护,过去视野都看不到这些地方,这次国家正式去看到这些地方,私人东西好就好在,国宝级的国家会保护你的,对公、私都是非常有利的。

  主持人:杨教授,今天围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相关情况就谈到这儿,感谢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接受采访,谢谢。观众朋友,这次在上海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给国内外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零距离”观摩真迹的良机,这无论是对书画的创作、研究、鉴定,还是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教育、传播与弘扬都必将存在不可估量的意义。

  主持人:赵俐婷 责任编辑:孟滨 导播:滕双双 字幕:宁小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