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本期内容     往期查询         



三峡外迁移民在迁居地过春节(2003年2月10日)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中国报道》。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百万移民也是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目前三峡工程二期移民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搬迁安置移民64万人,其中外迁安置农村移民14万人。现在春节刚过,那些离开故土,远涉他乡的外迁移民生活情况怎么样呢?就三峡移民的相关问题,我们将在演播室中采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外迁协调司副司长王克福。首先请看记者从山东济南发回的报道。

  今年的春节,来自三峡库区重庆市忠县的移民朱照云格外高兴,因为他在远在重庆工作的二儿子专程带着妻子和孩子赶到了他现在的家--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老僧口村来过年。用朱照云的话来说,这是全家八口人第一次在山东团聚。

  三峡移民 朱照云:现在感到这里很好,现在没有想回家的念头,我二儿子、二儿媳今年都过来过春节,他们过来的时候我怕车子过来不了,后来火车还是通了,他们就到了我这里,今年能过一个团聚的春节。

  朱照云一家是2001年8月份移民到山东的。去年春节因为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再加上想念故土,全家回了重庆老家过年。今年春节,朱照云早早就打电话让因工作关系没有移民的二儿子一家一起来山东团聚,。二儿子朱雄是第一次来山东,看到父母现在的生活状况,他十分满意。

  朱照云二儿子 朱雄:我从重庆过来,来这边过年,我看这边很好,我也很放心了。

  目前,三峡二期移民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三峡库区共有14万农村移民外迁到了山东、广东等11个沿海沿江省份。自从2000年8月第一批三峡移民来到山东,现在已经有7000名移民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生活,分布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等九个市。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传统,移民来到新的环境,最关键的就是要适应当地的生活,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副镇长 卢怀松:由于移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和这边不同,我们有帮扶领导小组,从(庄稼的)种、管理到收,都是由我们的村干部和群众具体地来帮助他们耕种、收割,从生活上来讲,由于来到我们这个地方,生活的习惯不同,我们每一户都有帮扶对子,我们当地的群众和他们共同地做菜、生活,帮助他们适应我们的环境,融入到大家庭中去。

  除夕晚上吃饺子是山东的风俗,而在朱照云的重庆老家,过年的习俗是吃汤圆。到了山东以后,全家也开始入乡随俗,但包饺子对这些远道而来的移民来说可是一件难事。除夕下午,村里左邻右舍的几位大嫂来到朱照云家里,边拉家常边教他们包饺子、下饺子。朱照云的三儿媳周莲梅很快就学会包饺子了。

  朱照云三儿媳 周莲梅:都成了一家人,反正到这来有什么事他们都帮我们的忙,和亲姐妹、亲兄弟都一样。

  济南市老僧口村村民:移民从去年来到我们村,他们脾气也挺好的,来了他们有些生活在这不大适应,还是有些活不会的我们帮他们做,到我们村里就是我们村里的人了,不分外来的和本村人,反正都是一家人。

  来到山东这两年,从国家、市、区民政部门、各级政府到村里的父老乡亲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给予了朱照云一家许多的扶植和帮助。根据外迁移民的安置政策,国家为每位外迁移民共支出约 3万多元的安置费用,其中用于盖房、装电话等基础设施的费用就达到了5000多元。在多方面努力下,目前三峡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速度甚至快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期,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移民和当地人结婚的情况。

  记者:中国政府提出三峡外迁移民安置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前,三峡移民正逐步融入到当地社会中,这是实现三峡移民安置目标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对于外迁农村移民来说,土地是最基本得生产资料。在外迁移民安置中,中国政府首先保证每位移民按照相关政策获得承包土地。同时,各接受地政府从细微处着手,在鼓励、支持移民发展多种经营、走上致富道路方面采取了多种周到、细致的扶助措施。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副镇长 卢怀松:这一片房子就是这个村最好的地理位置,紧靠一个集贸市场,沿街,能做(商业)门头用,生产用地就在房子的周围,生产比较方便。

  朱照云利用自家住宅紧邻马路的有利条件,开起了一家川菜馆,名字就叫“移民饭店”。

  朱照云:生意很好,因为我们村的人口比较集中,交通也发达,我们门前就是马路,到济南市买东西也很方便,咱们村里又有个车站,每20分钟一班车去济南,很方便。

  春节前,朱照云家还添置了一辆摩托车,这更增加了全家过年的喜庆气氛。夜幕降临,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朱照云一家和全国的外迁移民即将送走马年,迎来羊年。朱照云说,新的一年他们家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记者:根据中国政府的部署,在二期移民的基础上三峡库区将再增加2.5万农村外迁移民。老移民在迁居地的新生活增加了那些即将离开家园的新移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国报道》记者张斌在山东济南报道。

  主持人:观众朋友,欢迎继续收看《中国报道》。一个热热闹闹、平平安安、喜气洋洋的春节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大家也非常关心三峡农村外迁移民的生活情况,就相关的问题,现在我们开始采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外迁协调司副司长王克福先生,您好;首先欢迎王司长到演播室来接受我们的采访。王司长,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三年间,已经完成了14万三峡农村外迁移民的工作,这其中有7万多三峡外迁移民是政府组织出重庆市的,所以现在人们非常关心这7万多外迁到外省市的这些三峡农村移民,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春节过得怎么样?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前年和去年是我们三峡外迁移民人数比较多的,因为2000年进行试点,当年只移出了7000多人,2001年是4万多人,去年将近2万人,19000多人,由政府组织的到11个省市的三峡外迁移民,在接收地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接收地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目前已经度过了适应期,已开始逐步融入当地社会,

  据我掌握的情况,总体上看,大约有近一半的移民家庭有一个劳动力在外务工,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广东、山东、福建等沿海地方,平均每个移民户将近有一个劳动力在外务工,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开办了各种小店,有的经营百货,有的经营副食,还有的把重庆的火锅店也开到了接收地,还有的移民成了当地的养鸡、养鸭、养猪、养兔的专业户,比如湖南衡阳的兰儒富,他是忠县外迁到湖南的移民,他养猪一百多头,当年收入就1万多元,纯收入1万多元,江西奉新县的一位移民,办起了小的加工厂,收入也颇丰,总的看三峡移民外迁到11个省市的生活状况,与三峡库区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主持人:因为我们知道去年的时候好像报道比较多,外迁移民报道比较多,可以说这些从重庆出来的农村外迁移民,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以后,无论是生活的习惯、语言的习俗各方面都不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怎么样促进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当地社会中?

  王:应该这样说,当时国家在考虑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地的时候,已经考虑到生活习俗和语言差异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安置三峡移民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在沿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

  主持人:尽可能找地理地形比较相似的地方。

  王:和三峡库区比较接近的地方,语言差异比较大一点的,或者生活习惯差异比较大一点,主要是广东、上海、福建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的当地政府,在外迁移民到了接受地以后,采取了这么几种方式,一种是组织当地的村民进行对口帮扶,两个当地村民帮助一个三峡移民,在生产上、生活上进行帮扶,第二个就是由当地的政府、各级干部进行联系,每个干部或两个干部联系一个移民户,进行帮助,或者是捐助,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三峡移民本身就是为三峡工程建设主动外迁的,而且迁入地具体地点是他们户主亲自选定的,所以他们到了当地也会主动地和当地搞好关系、搞好协作,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三峡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进度,比我预想的要快,从三年来讲,最早是2000年试点,他们已经度过第二个春节了,我所掌握的情况,像江苏、上海、浙江(一带),很多移民和当地的村民联姻了,有的把当地的姑娘娶过来,有的我们村民的女儿嫁过去,还有的和当地村民认成干亲戚,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非常好,

  而且在去年的人代会也好、党代会也好,有很多移民都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我这有个统计,比如江西省,江西省共有四个县接受三峡外迁移民,其中在安置三峡外迁移民中,有17人被选为乡镇的党代表,有15人被选为乡镇的人大代表,其中有3人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有4人被增补为县政协委员,所以三峡移民和当地村民的融入是比较快的。

  主持人:无论从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各个方面都跟当地适应得比较快。我们知道日前结束的国务院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工作会议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就是国务院决定在现有外迁移民的基础上,再增加2.5万人,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以前外迁移民工作中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的?比如困难?如果再增加这么多的话,怎么样去尽可能地避免或者说少出现一些问题?

  王:在初次外迁7万多外迁移民中,总体来讲,在中央国务院重视下,在迁入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整体来看外迁移民工作进展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就像任何工作一样,也有些不足和今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我们感觉到有少数移民这种严重的依赖思想,再就是攀比心理比较严重,依赖政府、依赖组织,和其他地方进行攀比,

  第二个就是迁出地个别基层单位,对外迁移民政策掌握和理解不那么十分准确,少量的,给接收地、给迁入地带来一些影响,

  第三点就是接收地、迁入地,对移民安置的原则或者安置方式有时候掌握不那么很好,我们要求是相对集中到县乡,分散到村,结果有少量的集中安置数量过多,这个问题就是今后我们下一批增加25000移民工作中,我们要加以改进的。

  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主要是重点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对移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移民要把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服从,积极主动移民,另外就是对外迁移民干部,特别是对于库区的移民干部和过去没有接收过三峡移民的基层干部进行移民政策的培训,使他们对移民政策掌握得更准确,理解得更透彻,把下一批25000人的移民工作做得更好。

  主持人:观众朋友,围绕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工作的问题,我们正在采访王克福副司长,稍后我们将接着谈,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主持人:今年国务院决定要再增加2.5万移民,这个工作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要持续多长时间?

  王:根据最近在重庆市,国务院召开的外迁移民工作会议上,会议上部署今年就是2003年进行规划选点,2004年进行完成。

  主持人:今年的工作主要的从外迁移民这个工作来讲,还是已经外迁的移民本身的稳定工作?

  王:新增加移民的选点布局这些工作,迁出地主要还是开始进行动员、登记、审查移民资格。

  主持人:动员、登记、审查移民资格,这个可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王:时间长一点,从重庆库区的迁出地来讲,作为迁出地来讲,选择移民的安置点,做规划,明年正式铺开。

  主持人:从您刚才谈的这些情况来看,可以感觉到目前三峡库区的农村外迁移民工作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是是一些小问题,只要克服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的话,接下来2.5万人的农村外迁移民工作也会很顺利,这说明当时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这使我想起来,当时是怎么样决定搞外迁移民工作?因为我们知道本来三峡移民,当时三峡移民的安置是就地后迁,是这个原则,后来调整为就地后迁和外迁相结合,当时这个决策是怎么定出来的?为什么做这样一个考虑?

  王:刚进行三峡工程建设的时候,在当时采取这种移民后靠安置的这个方式、这个政策也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工程的进展,感觉到库区的环境容量感到不足,通过进行调研,国务院就在调研基础上,决定外迁一部分三峡移民,鼓励或者引导更多地三峡移民外迁,主要基于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点就是三峡库区农村土地的容量不足,因为三峡库区从丰都段到湖北宜昌的三斗坪这一段,375公里,是受淹没比较严重的地区,而且这些地方大量比较好的土地受淹没,而今后水库蓄水以后,通过护坡或者坡地改梯地,或者调整责任田,以后的土地满足不了移民安置的需要,或者说弥补不了以前淹没土地的缺口,所以根据环境容量,中央决定外迁移民,一部分外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出发,也要鼓励一部分移民外迁,大家知道,过去三峡库区由于环境保护不够,或者没有注重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而且三峡库区这一段本来就滑坡地,地质滑坡比较严重,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国家现在已经投入大量的集资在进行库区的治理和进行环保的处理,为了保证三峡库区建成以后不至于受到泥沙的淤积,还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所以从这个客观需要出发也要外迁一部分移民。

  第三点还基于,从我们三峡库区移民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出发,因为三峡库区都是山高坡陡的地方,土地比较贫瘠,如果全部后靠,必然即使能够搬出去,今后发展稳得住或者致富难度比较大,所以为了三峡库区移民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我们也决定要鼓励和引导一部分三峡移民出市外迁。

  主持人:很多三峡移民移到的地方都是中部或者是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里面就有一个大家经常会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从三峡库区移出来的这些农村的移民,到这些地方以后,他们的生活质量会不会下降?因为当地的生活水平、消费还是比较高的,如果能够保证他们不下降的话,能够采取哪些措施?另外是不是能够使他们生活水平也能提高,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三峡库区的移民移到我们经济发达地区,从生存环境来讲,从生活质量来讲,总体来讲应该说会有所提高。

  主持人:就是说只要移过来,总体上就会提高一些。

  王:因为在库区他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本身比较差,到我们接收地以后,本身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也比较强,应该说从总体来讲,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有所提高,我们在要求安置三峡移民的地方,都是选择当地的土地容量比较多的地方,或者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另外当地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同时为了使三峡移民初到接收地以后,生活不至于下降,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专门安排了一笔资金,叫作过渡期生活补助费,安排了两年时间。

  主持人:这是政府给的钱,保证他的生活质量跟当地(保持平衡)。

  王:保证他在刚过去以后,不至于生活马上下降,另外对移民到接受地开垦荒地,或者在滩涂地、水面上进行特种养殖,进行三到五年的减免农业税和特产税,从而保证移民的切身利益。接收地为了使三峡移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在刚到接收地以后,像山东采取了“一送二帮三到家”的活动,首先送温暖,然后对你进行帮助生产、帮助生活,“三到家”就是送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卫生知识送到家,使移民尽快和当地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各个省市还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减免三峡移民子弟上学的学杂费,各个省市不一样,一个省市一般就减少或者免掉一到两年,对移民新建住房是减少耕地占用税和建筑税,对移民购买旧房的减少契税,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移民的问题。

  主持人:在迁入地就是对于当地的这些老百姓或者说当地的政府来说,迁入这么多外迁移民,他们有没有什么压力?您经常下去进行考察,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王:从我掌握的情况看是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整个三峡移民外迁到11个省市,整个原来只有7万多人,加上现在25000人,才不到10万人。

  主持人:就是一分散开以后,人数还是很少。

  王:分到11个省市去,最多一个省包括原来外迁的和这次增加的也不到1万人,少的才四五千人、五六千人,而且我们要求是相对集中到县乡,分散到村组,每个村组只能安排三到五户,最多不能超过10户,这样分散下去以后,对当地不会产生任何压力,不光这样,而且移民还带过去一部分叫作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新老居民都可以得到受益。

  主持人:就是大家都是双赢的。与此而生的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这个土地问题,刚才您讲到了外迁移民选择的地点是土地相对富裕的地区,但是像上海、广东、山东这些地方,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稠集的地方,土地相对来说也可能比较紧张一些,土地分配上来讲,有没有什么压力?

  王:无论上海还是广东,它安排的移民主要是安排的郊区,像上海安排在郊区,崇明、南汇这些地方,农村郊区,它的土地虽然紧张,跟江西、安徽比紧张一点,在当地来讲还是能够解决移民的基本问题,上海我知道一般是七分地左右,也是能够解决移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况且这些地方经济比较发达,一部分移民还可以出去务工,增加收入。

  主持人:前面您也介绍到了,您看过很多有的地方外迁移民到那儿以后就不是耕地了,不是专门发展传统的农业了,他们搞了第三产业,像您刚才讲了养鸡、养猪等等,他们要发展第三产业的话,从政府这个角度来看,有没有一些政策扶持他们,真正能够发家致富?

  王:各个省市都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移民开荒或者在水面上进行特种养殖,国家是减免三到五年农业税和特产税,有些省市出台政策,就是对移民经商或者从事第三产业的,也是给予减免营业税。

  主持人:比如开川菜馆,要开川菜馆的话减税。

  王:减税三到五年。各个省市政策我们没有做统一的规定,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进行扶持。

  主持人:观众朋友,刚才就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工作的问题,我们采访了王克福副司长,王司长谈到了今年和明年外迁移民工作的重点还是2.5万名新增加的移民的安置和规划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已经外迁移民的稳定工作。今天的《中国报道》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主持人:王世林 责任编辑:张斌 导播:滕双双 字幕:宁小鸿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