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是“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他们认为,破解“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贫民和农村贫困户这四大困难群体的民生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得不攻克的四大“堡垒”。
2000万“失地农民” 谁为他们找活儿?
在东部沿海省份,随着现代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更加突出。人大代表提供的某省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455户“失地农民”中,被安排就业的只占总人数的1.1%,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也分别只有6.2%和8.1%。“这部分人群的现状是:打工没人要,经营无门路,办厂缺本钱,就业难度大。”
政协委员段应碧说:“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都处于弱势。找不到工作,基本生活就难保障。今后的生活,忧!忧!忧!”据了解,我国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超过2000万人,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这支队伍的人数还会不断增加。
1.2亿农民工 权益谁来维护?
“农民连厂门还没进,七费八费就已经掏空了他们的口袋,”翁礼华代表说,“进城民工的处境非常令人同情。”据安徽有关部门的调查,一个农民工要到沿海地区打工,从出村到进厂,中间至少要办10多种手续,缴10多种费。有的民工好不容易上岗时,口袋里除些票据已经身无分文了。
政协委员靳辉明说:“民工群体之所以是弱势,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低收入上,他们的个人权利、医疗、教育等都得不到相应的权益保障。”许多民工家庭因交不起“自愿赞助费”,孩子不得不失学。目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约有8000多万人,如果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人数达1.2亿。葛政代表认为,民工权益保障已成突出问题。
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 如何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目前我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处在贫困线上,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障碍,必须早日让他们摘掉贫困的帽子。”“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而农村的重点、难点是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占我国六成以上的农村人口中,目前贫困人口近3000万,还有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上,这些人大部分生活在中西部地区。他们除了经济收入低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当前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比有更大的差距。
2000万城市贫民 如何消除后顾之忧?
“生活上没有安全感,是贫困市民最大的忧虑。”肖红代表谈起城市困难群众,怕失业、怕生病、怕孩子失学这“三怕”时,心情沉重。相比较“农”字头的其他困难群体,生活在城市里的2000多万困难居民,境遇稍好一点。
近年来,由于积极实施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制度,为城市低收入者构建了一道道“安全网”。目前,全国人均每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约为152元,首次实现了对城市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