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农民开始陆续外出打工开始,中国农村目前有近5亿劳动力,其中1.5亿剩余劳动力中,有9000万处于跨省区流动的状态。
这个庞大的群体究竟该往何处去?
政协委员们屡屡提及这个话题。
打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一项调查显示,农民进城时所需的信息来源一半以上靠亲戚朋友,来源于招工队和招工广告的只占10%。这种传统的进城打工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由于农民进城处于自发和随意的状态,使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些城市的民工人满为患。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闻大中委员提议,政府应打通农民进城渠道,建立农民进城就业的动态监测系统,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信息。
引导民工向中小城市流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委员在谈到目前民工的流向时认为,政府应对国家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向。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有限;大城市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但会导致人口过分集中、失业增加和城市拥挤。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之所以能很好吸纳劳动力,是因为这些城市已形成工业带,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成熟。
林毅夫认为,在产业布局上,应积极发展地级以上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地点。
让民工在城里安家
有些在城市工作多年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有些城市人对待他们冷漠、粗暴,让他们总是“走在边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委员说:“现代化主要指农民的转化,由于农民和现代化距离太远,因此转化的过程也更为艰难。”
林毅夫委员认为,当前的土地制度要改革,进城后的农民工可以把土地转租出去,有最初的资金支付进城费用,也能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而其他农户承包租赁土地后,形成产业化经营。
令人欣慰的是,农民工进城后的境况正在逐渐好转。目前,农民工办暂住证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城里也有了不少专为他们的子女办的学校。在有些地方,农民工如果拥有固定居所和合法职业,还可以拥有城里的户口。
城市,开始以它博大的胸襟,接纳且包容这批特殊的群体。(记者 黄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