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的采访,一些鲜活的人物,把当代中国历史以浓缩的方式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真切地触摸到了广阔世界和宏大时代的丰满的血肉。
直到今天,大寨“铁姑娘”郭凤莲依然是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她成了每一个采访人大山西团的记者不可错过的新闻人物。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连环画上“看”到过她。她那激昂的斗志和极力消除性别差异的极端形象,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更意味着一个政治符号。
但这一切在采访过她之后完全改变了。回驻地的路上,我感慨万千,她传奇的人生带给我的思考令人一时间难以消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面对我们这些只有一面之交的人,她不经意地流露出了真切的沉重和欣慰:她说她的两个儿子常说,母亲受过很大罪,要好好孝顺她。一瞬间,我开始触摸到了面前这个女性最朴实和柔软的内心: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上进的年轻姑娘,一个被时代塑造的带有争议性的“英雄”,一个经过大风大浪依然自尊的强者,一个直面人生困惑勇往向前的斗士……她是当代中国人群像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采访结束的时候,一位同事心情复杂地说,马上要告诉他父亲,说说他采访了郭凤莲,因为他父亲也是当年千千万万狂热地学习过大寨的村支书;而同时,正好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这个60年代出生的人竟马上非常详细地询问起郭风莲的现状。他如此描述他的大寨“情结”:他对其崇拜过、反感过、批判过、怀念过……
我知道,只有亲身经历过世事变幻和人生沉浮,人才会有如此复杂难言的情绪。
采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更加印证了我的这种感受。他向我们回忆了当年他挽救有争议的小说《白鹿原》和一本性教育科普书的往事。看得出,虽然如今这些简直说不上什么了,可在当年,他却经受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当这位平易可亲的官员,相当开放地谈及目前的新闻改革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时,我在惊讶之余深深地体味到了我们的社会所发生的既潜移默化又翻天覆地的变迁。
更让我难忘的是,连任四届人大代表的科学家罗益锋,向我讲述人大从当年的“橡皮图章”开始转变为真正的权力表达时,他那种溢于言表的激动。
这些采访使我领悟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已紧紧地附着于国家和时代的滚滚车轮。
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使人有一种天生的癖好:喜欢给时代下定义,对那些充满戏剧性的转折点特别关注。但如果要确保判断的真实,除了理性认识还必须建立在一种深切的感性基础之上。我想,当我带着结实饱满的感情去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时,我才有了更多的依仗,我才会更加执著和热切地追问:我们的国家将往何处去?我们的生活将往何处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