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会风清新,大小媒体的“两会”报道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明显的是,许多媒体都在大力为受众搞“解读”。
翻开这些天的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某某解读”的文章。譬如,“两会”代表委员的构成,放在过去,一条几百字消息里堆上几个抽象的数字就算了事,这次,媒体一搞“解读”,不仅告诉了受众代表委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而且把他们的当选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和受众的距离。再譬如,政协委员提交的提案,原来往往告诉大家的只是一些数字概念,如今,记者们从群众的柴米油盐入手,看群众生活与政协委员提案的关系,这样的“解读”就使“两会”的报道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群众、贴近了生活。
解读“两会”,给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华社记者张建平为了解读这次人代会上的几个重要报告,会前跑政府部门,采访相关专家,会上又马不停蹄地找基层代表谈生活感受,哪天都在深夜12点之后睡觉。工作是累,但小伙子没觉出来,他说:“新闻报道应当体现这次‘两会’清新的会风。想到能有更多的读者通过我们的报道更具体、更详细地了解大会,自己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丁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