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新闻夜话》栏目确定报道主题是九大常委在民众中间。我被安排做“温家宝同志在阜新”这期节目的编导兼出镜记者。接到报道任务后,我认真看了温家宝同志在阜新矿井下视察时的文字报道和图像资料,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当时温副总理和煤矿工人亲如一家,非常感人。
和阜新市外宣部门联系好之后,我马上带摄像坐飞机到沈阳,然后直接从沈阳坐出租车赶赴阜新。到达阜新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来不及吃饭,我们马上和当地同志一起,驱车赶往温副总理下井视察的艾友矿。赶到矿上时将近五点,我们希望见到的矿工都在等着我们,这些工人都是大年三十,温副总理下井视察时正好当班的,他们不但向副总理介绍过工作情况,还都曾经在一起吃过年夜饺子。
我和煤矿工人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他们介绍了在井下见到温副总理的情景,他们谈得非常的朴实和鲜活,真心实意地为温副总理对煤矿工人的关心而激动。作为一个采访者,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把国家领导人和普通煤矿工人之间的鱼水深情表现出来。座谈会结束后,我就确定了要在《新闻夜话》演播室里专访的嘉宾,一个井下的运输调度员,在温副总理下井视察时,他曾经两次见过副总理。还有一位是艾友矿的矿长,他是温副总理视察的全程陪同人。在开座谈会的同时,又请摄像在地面上拍摄了艾友煤矿的空镜头。
第二天一早,7点钟,我们吃完早饭又直奔艾友矿,希望能下井拍摄。但是矿上的同志出于安全考虑,不太愿意让我们下去。他们说摄像机是不阻燃设备,遇到瓦斯浓度高或者其它问题,容易起火爆炸。但我们反复要求,理由是温副总理下井时,不也有中央台的记者随行拍摄吗?只要我们注意安全、一切听指挥,是不会有事的。最后,他们终于同意派一个瓦斯检测员和几个矿工陪我们一起下去。但是又对我说,考虑安全,最好是让我留守井上,只让摄像下去。我就反复和他们商量,因为要在井下出图像,所以我必须下去。终于争取到了一起下井的机会。
出了矿上的办公大楼,我们就换上了井下工作服,戴上了矿工帽和矿灯,沿温副总理走过的路线向井下出发。经过矿灯房,乘坐灌笼一分多钟时间就下到720米深的井底。灌笼其实就是下井用的电梯,但是条件很不好,不能密封、更象个铁笼子,脚下都是积水。而且因为速度过快,还会有些失重的感觉。我问矿上的同志,当时温副总理下井时,是不是也是坐的这个东西。他们说是,一模一样。而我知道温副总理已经60岁了,还要这样下井视察,真是了不起。
下井之后,我们就沿着温副总理的井下视察路线向煤矿深处走。瓦斯检测员走在我们前面,随时检测瓦斯浓度,而且只有在他认为瓦斯浓度正常时,我们才能开机拍摄。我们一路走一路请当时当班的同志,介绍在各个岗位见到副总理的情景,一路拍摄一路感动于工人们的描述。最后来到温副总理和工人们一起吃饺子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做了现场报道,还拍到了很多工人们提到的细节,比如温副总理坐的集体位置等等。然后我们想继续前进到采煤工作面,拍摄煤矿工人们的工作镜头,但是被矿上的同志坚决阻止,因为要赶时间,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再要求。
乘坐灌笼回到地面上之后,我们离开艾友矿,又来到大年三十晚上温副总理摸黑查看的阜新塌陷区,这些地方住的主要都是煤矿工人,经过多年采挖,这些地方的地下大半都被掏空了,所以很多人的房子都出现了严重的裂缝。我们不但拍到了许多裂缝的情况,还采访了居住在危房里的煤矿工人。
离开塌陷区,我们又来到温副总理在大年初一视察过的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到了他曾经到过的农家炕头,走访拍摄了这些农家和农民。
紧张拍摄结束后,当天下午我们又坐车从阜新赶到沈阳,坐当天最后一班飞机赶回了北京。在机场又和演播室嘉宾敲定,请他们第二天赶到北京。 (荆慕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