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劳动报》说,半夜一点钟,一阵急促的铃声将周小姐从梦中惊醒,一看手机就有个陌生的“未接来电”。“别是客户有什么急事吧?”从事销售的她本能拨通了这个号码,听筒里却传来的是“欢迎你拨打新加坡……”居然是国际长途?周小姐立马查询了话费,发现已被扣除了30来元。有一段顺口溜说的也是这事叫:电话铃声响起,骗子开始耍你,一响就断陌生难辨;打回才知不对,手机已被吸费,几十上百不等,骗子屡屡得逞……不用我说,大伙也知道,这说的是吸费电话,俗称“响一声”电话。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西藏、青海等地方没有出现类似案件。在北京,仅仅2007年电话回拨诈骗案件报案次数就达2500余起,居手机诈骗首位,超过了短信诈骗案件。
《哈尔滨日报》说,一位业内人士解析了“响一声”电话背后的利益链条。最上面是设在境外的高收费公司,他们只管接电话,然后收钱。接下来是境内的电信运营商,尽管他们一直宣称自己在努力杜绝类似事件,但事实上,正是他们给境外的高收费公司提供了平台,而且受骗消费者的钱也是直接交到他们的手上,再往下是负责出售电话群拨器的公司,然后是负责拨打群发电话的加盟商,最后是众多的受骗用户。
那高收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电话用户一旦回拨这些吸费号码,这个电话就会通过卫星转接器,自动转接到国外,有的甚至是多次转接,这样话费自然就会高了。这些费用,一、二级单位加起来可以拿到50%的利润,3级单位作为代办单位抽取30%,最后落到四级单位手里还有20%。
《法制日报》报道说,电信运营商表示,吸费号码大都用的是不需登记资料的电话卡,无法追查没办法查封;公安部门则说,此类话费的金额较少,达不到立案的标准,也不好介入。所以呼吁应该尽快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
不过我们就是有点闹不明白,网络是你的,钱也是交给你了,怎么出了问题就不是你的?
下面来看一下今天的读报留言。
孔子“打得过”圣诞老人吗?
这是《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标题。前不久,在重庆一个幼儿园里,面对挂在黑板上的孔子像,台下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叫成“圣诞老人”;台上的老师和台下旁听的其他人顿时愣住。为摆脱尴尬,老师打起圆场:“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但这次,你们认错人了。”文章认为,小孩子不认识孔子像,没什么奇怪的。小朋友记住了圣诞老人这位大胡子爷爷,可能因为小朋友对圣诞老人晚上悄悄潜入房间,背着一大袋子好吃的好玩的礼物特别感兴趣。文化本身就这样活在生活里。但是,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没必要一惊一乍。现在到处都在讲复兴国学从娃娃抓起,我看啊,首先得让娃娃觉得国学是个有趣的东西。
马上就要踏入社会了,还没有“断奶”,我们怎么敢把工作交给这样的学生?
说话的是一位人事经理。《大众日报》说,前两天在济南举办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会上,虽然旗号是毕业生求职,可家长们比学生们忙活多了!有的直接替孩子咨询情况、投简历,有的则在背后给孩子出谋划策。郭先生就是典型代表,他儿子去年毕业以后一直找不到好工作,无奈之下,郭先生只好帮他参加各种招聘会。家长这急得够呛,学生们却还悠哉悠哉,一些大四的学生工作没有着落,却毫不心急,照样整天窝在宿舍里睡觉、打游戏。一些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表示,凡是这样的学生,基本不考虑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