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证券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演艺产业开放资本壁垒 创业板或现"演艺第1股"

 

CCTV.com  2008年08月11日 08:4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证券报  

  据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包括光线传媒在内的北京多家文化创意企业正在积极进行上市准备,并将目标确定为创业板。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多家文艺演出院团也在筹备联合体利用创业板上市事宜,如果成功,期盼多年的“演艺第一股”将千呼万唤始出来。

  国家发改委研究员、传媒中心主任齐勇峰也透露,不仅是北京,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演艺团体也在为利用创业板政策上市融资而做积极的准备。

  随着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政策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文艺演出团体将吸收多重资本转制为股份制企业,文艺演出市场的高利润率和高增长率,也将吸引新一轮投资热潮。

  “演艺第一股”花落谁家?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演艺业是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演艺领域的推进,文艺演出市场主体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国有重点扶持院团,这些单位多承担国家级公益性的文化演出,所以仍然保持国有事业单位体制;从原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企业的文艺演出公司,这些企业在原先国有事业的基础上,引入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新的战略投资者,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例如在京文艺演出院团中,已经完成改制的有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歌剧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杂技有限公司等;第三类是纯民营娱乐演出公司,如光线传媒等,这些公司旗下拥有众多签约艺人,除影视产品/节目制作外,主营收入的另一大来源是承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文艺演出。

  考虑到上市的要求,“演艺第一股”必然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中诞生。而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如果能诞生一家改制并上市成功的文艺演出企业,其作为示范效应的重要意义将不言而喻。

  记者致电木偶剧院和北京儿艺,对方均表示目前不清楚上市的事情,而且也不方便透露。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专业权威人士指出,实际上多家已完成改制的文艺演出公司很有可能成立联合体,走集团化上市的路线。“因为单独某一家的收入规模和卖点,可能都不被资本市场看好,而整合之后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最近召开的北京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洽谈推介会上,光线传媒再次表达了寻求投资伙伴、上市融资的愿望。光线曾酝酿借壳华友世纪(NASDAQ:HRAY)上市,但后来双方因战略方向分歧而宣布合作破裂。随后董事长王长田宣布,将来准备谋求独立上市,美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内地A股都将进入光线的考虑范围。

  “上述这两者都是政策鼓励的对象。但考虑到前者(文化体制改革)的榜样作用,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这位权威人士表示。

  国有院团改制步骤加快

  实际上,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能长期维持,越来越多的演艺团体走上了改制之路。

  根据2007年底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要将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三者结合起来,即在国有院团改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在部分领域接收海外资本),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形成跨地区、多业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复兴。

  由此看来,改制是进行后续事项的基础,然而国家级以及省级院团的改制进程却是缓慢的,甚至院团需要一边进行内部改革,一边等着政策的推进。

  以浙江省属著名演出团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例,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该团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但却因政策束缚,没有能够成为“演艺第一股”。

  早在2003年“小百花”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时,团长茅威涛就有了一个构想,完成整体改制后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或兼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上市。

  “这个构想是当时很多金融界、企业界的朋友向我建议的。很多国外的演出集团,都是有名的上市公司。但是,这个构想却没有办法实现,因为省级以上的国有院团改制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还需要按部就班。”

  由于当时的文化政策尚未放开到允许民营资本参与甚至控股文艺演出院团,所以“小百花”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构想只能成为茅威涛的一种奢望。但是,他们却在暗中做着准备。

  “经过6-7年的改制,我们早已在内部实现企业化管理,包括财务、人事、分配、经营等多项制度,都是按照企业化标准进行运作。所以一旦政策允许,我们很快就可以完成改制。”

  在政策没有完全允许的情况下,茅威涛不想等政策,她想从外围曲线寻找一个“壳”载体,以明确的公司身份可以承载“小百花”的艺术资本,这就是筹建中的“小百花艺术中心”。

  2007年,在中国招商投资网上发布了一则“小百花艺术中心寻求股权融资合作”的消息,寻找股权投资伙伴。这种股权融资的消息在如今的产权交易网中屡见不鲜,一发布就淹没在茫茫的信息之海中,但在演艺产业领域,却是省级演出院团首次尝试以品牌、人员等资产寻求股份投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未来这个股份公司制的艺术中心将成为小百花上市融资的平台。

  文艺演出也是富矿

  随着对文化产业理解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艺演出是生产精神商品的产业。而当国人收入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不断扩大之际,人们发现对精神商品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长,文艺演出也随之成为一项利润较高的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7000个民营演出团体,而在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仅一个县内活跃的剧团(多种形式)就达上千个,民间演艺市场的活跃程度“令人惊讶”。

  而另一方面,文艺演出产业只能停留在民间和基层,在资本界,一提到“文艺演出产业”,资本界人士往往并不非常看好这个产业的前景。

  “这既有体制改革过程中遗留的原因,也有资本对文艺演出市场不甚了解的原因。”齐勇峰说。

  文化体制改革前,文化演出资源和人才集中在国有团体,由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拨款,民营资本甚至海外资本根本没有可能参与;而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国家在文化演出领域逐步开放,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剧院、剧团的改制(目前还是不允许海外资本参与),同时取消国家财政扶持,鼓励改制后的院团走企业化、市场化道路,积极开拓文化演出市场。

  一旦破除了资本进入的壁垒,资本所剩下的唯一担心就是文艺演出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而事实上,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精神产品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文艺演出市场的利润率也逐渐增厚,尤其当文艺特色演出与文化旅游结合之后,这一产业的市场前景更加光明起来。

  以北京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改制后由首都旅游集团控股的文化企业,同北京特色旅游相结合,推出的各层次京味文艺演出专场获得不菲的收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杨淦认为,今年奥运文化活动中,这类文化演出公司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空间。

  除了由地方旅游集团控股的文艺公司之外,其他改制院团也看准了文化旅游市场。据茅威涛介绍,“小百花”正在与杭州旅委协商,将具有浙江地方文化特色的越剧演出纳入旅行社的定点参观项目。“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新鲜,我们一直也希望能够抢占这块市场。但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却没有身份这样做,而民营演出公司比我们灵活,他们率先占领了这个市场。所以一旦小百花艺术中心建成,不仅有了载体,而且有了剧场,就可以与旅行社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

  除了开拓当地特色文化旅游市场之外,国家级知名文艺院团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推出剧场演出精品。据介绍,各剧团在剧场收入方面的差别很大,有的院团缺乏市场号召力,演出入不敷出,而有的剧团不仅有品牌,而且资本运作成功,能够在前期获得充足的资金投入以拍出精品,吸引超级票房,演出利润率可以达到50%以上。

  以小百花为例,这个团既能够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也能够到浙江农村演出社戏,只要符合演出市场需求的,他们都会努力追求。

  茅威涛说,2007年算下来平均3天演1场戏,如此高密度的演出频率在国家级院团中实属难得。

  更为难得的是,与其他一些传统戏曲的市场不景气不同,小百花的品牌和市场号召力非常强大,所以其演出的上座率和出票率在全国院团中名列前茅。在2008年初国家大剧院首届精品演出季中,小百花排演的新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共演出8场,零售出票收入达到160万元,最高的票价为5800元,最低为180元,仍然“一票难求”。

  而这部分演出收入除了与剧院“拆账”、支付人工和宣传费用之外,利润率仍能达到50%。

  演出市场不缺利润,缺的是发现利润的眼睛。一旦能够在融资入股的政策方面得到更大突破,或将催生“演艺第一股”。(周婷)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