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元世界
据说,李嘉诚极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这几篇宋代散文。其中尤喜《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字: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如果要对王安石的这段文字做些适于今天商界的诠释,或许巴菲特--这个比李嘉诚小两年零一个月的人多年来一直被外界视为彼此对比的对象--给其老师本?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所写的序言是合适的:“长年进行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极高的智商、罕见的商业洞见,或内部消息。真正必要的是做决策所需的合理的知识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化侵蚀智识的能力。这本书恰到好处的、清晰的指明了框架,你所必须做到的,就是约束情绪。”
一方面,寻求“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深刻、开阔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发自天性的好奇与活力,另一面,在兼具志、力、“不随以怠”的情况下,“至于幽暗昏惑”还能被点醒,最大的力量就是反思带来的明辨与自制。
在少年时期,李便中断了正规的教育,但他却自发的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了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众所周知,除了小说,李遍读从各公司年报到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
这让那些常伴他身边的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的新鲜感。比如,在谈及世界经济时,李会顺手拈出像“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的一些外人不太留意的数据,而在谈及节能建筑这样的专业问题,李能像一个材料学专家般侃侃而谈,甚至,他专门要求别人为他讲解Web 2.0方面的知识。这并非因为他投资了Facebook这个全世界最热门的社区网站,而是因为,他想知道自己孙女一代以后怎么了解世界的知识。
如果可以总结李嘉诚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两个方向。其一是他业务所涉及的种种专业知识,比如如何将油砂精炼为石油,或P2P技术将怎样影响移动通讯的未来;其二则是他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好角度(如业务相关的新科技,或年轻一代的思维),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因此,他喜欢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这些世情如何积淀为今天还在影响人们思考的力量。
这最终让李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的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的长远前途的传统。李拥有一群追随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级行政人员,令他引以为傲。
反求诸己
每年6月底,李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
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和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演讲中提及的反思:“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或许在外界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苦难,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诚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