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市场现象,黑市油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毫不稀奇。在部分人眼中,它已成为正规渠道油品的重要补充,甚至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中国“唯一真正市场化的油市”――只因在正规市场上,油价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不能随意变动;而在黑市里,价格却是随着供需关系而不断浮动的。
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一些渠道与北京油贩子小冯牵上线。在北京望京附近一处小饭店中,记者见到了这个自称每天可供应400吨国标0号柴油的“能人”。
本报记者以家中亲戚承包工地为由,向小冯购买黑市油。但他称仅做批发生意,这么少的量做不下来。当记者表示市面上油这么紧张,为什么他还能搞到油时,对方暗示自己有国有石油集团的“门路”,而且油源都来自地方上的储备油库。
“现在骗子太多,业务没那么好做,我还有两单谈了一个多月到现在还没签呢。”小冯告诉本报记者,全国声称能搞到油的人不计其数,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骗子。有些其实没有油,但声称有油,当有人问他买时,他就从其他的确有油的人处进油,从中赚取差价。还有些声称能拿到很便宜的国标油,但要么是掺假的,要么就是非标的。
通常,国标油是指0号柴油、97号汽油、93号汽油等品质符合国家一定标准的成品油,而非标油则是除国标外的其他类汽柴油。
“除了卖油外,现在不少贩子还到处收国标油。为什么呢?因为用国标油可调试出其他油品,用什么调试那是人家的机密,各有各的门道。调试完了,如果稀释一下就说是轻油,密度大了就说是重柴――这也是一条生财之道。”为了证明自己对这一行的熟门熟路,小冯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一些行业中的“机关”。
而在收油之后,一些油商并不急于出手,而是将之存在库里等候一个合适的价位。即便没有油库,有人也会在批下油后先不提,而转手给别的买家,如一些没有证的买家。“这在行业里被称为‘转单’。”小冯说。
不仅如此,他还透露说,有些油商和客户已谈妥价格和数量,但最后签协议时却说因种种原因,需要增加费用,比如说要请有关人士吃饭、到有关部门通路子等等。“这些费用就没有底了,甚至有些钱就跟扔在水里没什么两样”。
“但我这里就一次性敲定一个价格,不会随便增加。”小冯表示,他销售的0号柴油开票价6550元,加佣金一共7000元。当记者问到何谓“佣金”时,他神秘地笑了笑,反问记者:“你找别人办事不要花钱呀?”
而另一个北京当地的油贩子则告诉本报记者,他可以搞到5万吨国标0号柴油,虽然价格高点,不过可保证质量,因为价格中包括了每吨15元的窗口费和每吨800元的“好处费”。要买的话,除了须提供五证三章(工商执照、税务执照、法人资格证、条形码证、法人身份证、公司章、公司法人章、公司财务章)外,还要提供一个在北京开户并有5000万以上的账号供验资。
但小冯表示,前段时期在北京根本就提不到油,“跟你说能提到油的都是骗你的。”至于他自己的油,则据称是从天津大港流出来的。
■“黑油”成因
对于成品油黑市的成因,专家看法不一。崔新生告诉本报记者,黑市油的形成和来源很复杂,包括走私油、清库油都可能成为黑市的油源。
“国有油库每到一定阶段都会有一个清库的程序,但库里剩多少油很难说。有时候,国有企业还希望借民营油企之手把这些油卖掉,于是就出现杀价销售,甚至价格杀一半都有可能。”崔新生说。
而民营油企拿到油后往往不急于出售,而是待价而沽。尤其在国内成品油涨价预期非常强烈之时,油老板更是宁可把油囤在库里也不愿拿出来卖。“中国民营油企的仓储能力很强,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仓储能力甚至比国有油企更强。之所以会如此,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囤油。”崔新生说。
对于这一点,今年“油荒”爆发时的高库存现象就是一个绝佳例证。据能源信息提供商息旺能源提供的信息显示,在5月底6月初“油荒”严重之际,广东省经贸委公布的全省成品油库存却高达90多万吨,创下历史高位,可保全省供应20-23天。
显然,这些库存中有相当比例是囤油造成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令原本就吃紧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更有甚者,在“油荒”最严重之际,一些油老板却从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来回倒油,倒出来再囤积等候国家调价或是走黑市渠道卖高价。当这些油贩子从中牟取暴利之时,市场却变得风声鹤唳。
“我们为什么要限供?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倒油。”中石化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并不否认中石化加油站在资源紧张时会对零售采取限供策略。但他同时表示,公司对真正诚信的客户,如一些凭加油卡来加油的客户不会限供,只有在投机者存在时才会这么做。
他指出,成品油黑市一直存在,在南方更加猖獗。“不少人会借着资源紧张从中石化加油站大量批油,然后加一两千块钱再从黑市里卖出去。中石化只能采取限供这样的策略来防止投机。”
而在另一些专家眼中,黑市油之所以每每泛滥,和成品油市场的预期不明确不无关联。
“在中国成品油消费的过程中,由于预期不明确,使得一部分油气消费者特别是生产型企业需要囤积或者说储存必要的成品油来维持生产。这样一来,国内成品油市场总有人会过度储备能源。”能源战略专家、《中国改革》顾问武建东表示,“这种生产企业过度储备能源的需求,造成了他们可能直接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大量成品油储备的可能。”
他告诉本报记者,国内成品油领域仍属于高度的“权力管制”,当出现过度需求之时就必然产生“寻租”现象。这种套利冲动促使企业寻求第二、第三渠道获得过量储备,此举一来作为生产储备,二来就作为套利工具。由于预期不明确,就随时可能出现套利。
“加上现有成品油供应市场是由国有体制改制而来,很多成品油经营公司和加油站在原来垄断体制下,本就长期存在寻租现象,如今你再给他这个土壤,就很容易造成对现有成品油运转机构的补充渠道。”武建东说,“这个寻求‘补充’或者说‘第二’渠道的方式可以明确认为是一种因预期不明确(涨价不明确)导致企业产生套利冲动的行为。只要存在着国内成品油和国际油价的脱轨,存在着涨价预期不明确,就必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在成品油管理体制上的一个失误。如果把预期明确了,也就不存在套利的条件了。
![]() |
![]() |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