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中国的IT企业乃至其他企业都是一次大考,能否在这场考试中合格,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应对危机的表现,也取决于政府对企业的应对采取何种态度。
金融危机对IT企业的影响也正在显现。2月5日,两家著名的IT企业分别宣布了它们的重大调整。
英特尔公司宣布调整在华生产运营计划,决定对位于上海的投资性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追加1.1亿美元注册资本,同时未来12个月内将位于上海浦东的封装测试工厂整合到成都工厂,增加在大连新工厂的投资。联想集团宣布公司管理层进行改组,联想创始人、已退役的柳传志重出“江湖”,担任董事长,而原来任董事长的杨元庆则改任CEO。前者由于涉及到2000名员工的就业问题,引起上海市有关方面的重视。后者高层的调整更引起业界、资本市场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轮金融危机以来,包括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在内,全球很多企业或破产、或倒闭、或停产等待救援。对此,世界各国政府的态度是,对于金融企业,注资进行施救,或为其寻找并购买家。对于某些涉及就业人员较多,与各行业关联度广的企业,比如汽车厂商,有些国家也施以援手,例如美国政府就对福特等三大汽车生产厂商给予注资。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基本上是任其生死。但即使如此,对于政府注资救企的行为,在经济界和社会也引起了争议甚至反对。信奉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也对政府救助银行的举动大加挞伐,认为这会导致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从而妨碍最基本的市场自由,并使政府承担无限的道德风险。
撇开理念不谈,的确,政府的救助客观上存在一个是否有效,效果多大的问题。企业直接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每个企业在产业结构、赢利模式、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上又都不同,倒闭的原因也不一样。尤其是,企业在寻求政府帮助时有可能隐瞒对其不利的财务数据。而这些,政府及其相关官员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市场信息和财务知识,那么,在作出注资决策时,势必会被企业所误导。而事实上,政府也不可能比市场更聪明。另一方面,救助如果形成一种预期,也会使企业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一种可能,即如果救助过程和信息不透明,会衍生出腐败来。
总之,鉴于政府和救助对象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天生缺乏市场敏感性,我们不能太迷信政府在救助企业上的能力。救助如果不能有效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过是延长企业的死亡而已。
中国的企业此次在金融危机中也遭受了重创。有关部门所作的调查显示,去年我国倒闭的中小企业共达60多万家,数百万人因之失业。这当然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关。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最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中小企业又因为规模和实力的原因更不容易抵抗。国有大企业虽然还没有哪家在危机中破产倒闭,但这不是因为它们竞争力强,而是拜垄断及所受外需相对影响小所赐。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问题不是直接注资救哪个企业,而是要首先改变产业结构和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变其融资难、准入难的状况,改善政府的服务体系,构筑信息平台,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就是对中小企业最好的支持和救助。
回到英特尔和联想,它们在危机中并没有求助于各自国家的政府,而是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调整和变革,这就是著名企业应有的表现。特别是联想,在改造其管理团队、裁减员工后,又改革其业务架构和赢利模式,加大对消费类电脑和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同时积极在国际市场寻求并购机会,联想为应对危机的这一系列举动虽然其最终效果还有待市场和业绩的检验,但其变革的努力是值得中国其他企业学习的。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