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月份PMI再次出现持续回升的态势。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PMI上涨至53.5,较3月份的52.4上升了1.1个百分点,实现了五连阳。
与官方PMI相一致,里昂证券公布的4月份PMI也超越了50临界点,达到50.1,较3月份的44.8大幅上升了5.3,结束了连续9个月低于50的状态。官方与里昂证券的PMI数据也走出了相互打架的“格斗场”。显然,4月份两个版本的PMI同时扩展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经济好转迹象又增添了一份保险。
虽然还不能完全确定已经回暖,但从PMI中的新订单、从业人员等扩散指数看,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明显的反弹。由此分析,4月份的发电量等数据即便不会显著好转,也不太容易出现大幅走弱的问题。特别是从里昂版PMI的分类项看,出口订单指数明显改善,达到了48.8,接近于扩展临界点。
部分开始转好的宏观数据指标是冬季里的暖阳,还是夏日的莅临?目前依然难辨,需要统筹思量。首先对于PMI初显出来的制造业态扩展,我们心存期待、乐见其成。然而,至少目前部分宏观数据好转是否稳定尚不确定。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这些数据的好转很可能是弱势中的反弹。
去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所带来的冲击波几乎迅速在全球产生连锁效应,其烈度至今令人胆战心惊。就中国来讲,也正是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季度出口迅速变负,贸易部门的订单下挫而库存上升。与中国相对的是,海外买家则在这一阶段兴起了一轮去库存化运动。随着海外买家的库存调整逐步到位,采购重新提上日程。显然,4月份PMI出口订单的走高客观上与海外买家库存调整有着紧密的关联。而如果4月份PMI的上涨很大程度上为海外买家库存调整所致,那么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回暖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从最近各国公布的相关数据看,欧美经济难言好转。5月4日欧盟委员会再次发表了不乐观的经济前景。该委员会预计,欧盟27国和欧元区经济今年将萎缩4%,远远高于今年1月该组织公布的1.8%和1.9%的萎缩幅度。同时,把明年欧盟经济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分别由1月份的增长0.5%和0.4%统一下调至萎缩0.1%。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其经济增长预期的进一步下调使得中国对欧盟出口更不容乐观。
美国经济最近倒是传递出了一些利好消息。比如:4月份制造业指数升至40.1,高于3月份的36.3;金融领域的数据有所缓和,固定收益率曲线变得陡峭化,高收益证券交投有所回暖;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整体建筑支出在3月份也出现了0.3%的增长。然而,美国经济增长至少从目前依然没能摆脱美联储直升机撒钱效应的催化,依然是美联储怀中的襁褓,未能断奶。
欧美这两个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其经济衰退的持续不可避免给中国出口增长带来沉重的包袱。事实也如此,当前中国的出口新订单主要以小单为主,这既反映了海外卖家的谨慎,也反映了中国PMI的回暖并不那么牢固。
政府投资是近期中国经济部分数据回暖的主要支撑。然而,至少从目前看政府投资更多地带来的是产业链中上游的资源循环。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统筹辨析的是部分宏观数据的好转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支撑。现在看来,宏观经济尚缺乏稳定性,当前的好转并不具有确定的持续性。
其次,部分宏观数据的好转即便具有了稳定的态势,我们也需要担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为避免经济增长快速下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央政府通过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各级政府也出台了总额超过20万亿的地方投资计划。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急速增长的新增信贷规模也给经济回暖埋下了二次探底的伏笔。客观地讲,如此大规模和大力度的财政货币双积极或宽松政策,实际上意味着通胀早已潜行于此。当前,由于经营活动萎缩,信用货币创造下降,缓解了货币流动性转换为通胀的压力。但随着经济有所好转,经营活动活跃度提升,货币乘数自然也将提高,这必然带来恶性通胀压力。
宏观调控当前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经济刚刚大病初愈,抵抗力差,遏制通胀意味着扼杀经济好转苗头;另一方面若不遏制通胀,经济将再度泡沫化,新的危机若隐若现。因此,在有形之手的强力干预下,经济走势一般都会走出W形状,这一点几乎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如果经济好转缺乏稳定性支撑,经济的走势是波浪寻底;如果经济好转有稳定性支撑,经济走势是W形状的向上突破。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好转缺乏稳定性支撑,从这个角度看,此轮好转或许是二次探底的前兆。对此我们需要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哪怕我们的判断有误,至少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没有坏处。
总之,不论经济处于上行通道,还是下挫通道,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济运行轨道没有明显扭转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谨防部分数据利好的表象掩盖经济真实的演进逻辑。
相关链接:
责编:谷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