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一季度4.58万亿以及4月份6000亿的天量信贷投放,与一季度特别是4月份CPI、PPI、发电量、进出口贸易等重要经济数据相比较分析,根据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情况,许多专家无论如何都感到这么多的信贷投放,各项经济指标绝不应该是现在这种状况。一直在寻找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信贷资金没有进入经济实体。
那么,信贷资金到哪里去?
笔者认为,一是企业在银行间通过票据虚假融资进行套利,也就是说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没有把资金用到生产流通中,而是在企业与银行之间转悠着套利。同时,银行与银行之间也在套利。多数为股份制银行以及中小银行把资金存到大型银行吃利差。二是信贷资金进入了股市。这些猜测此前确实没有具体依据,只是根据日常一些现象观察而得出的结论。现在,审计署通过审计抽查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5个新增投资项目后,证实了此前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审计署用活生生的数据证明,虽然贷款放出天量,截至4月底已经超额完成全年5万亿投放任务,但是,主要依靠地方和银行信贷资金进行项目配套投资的资金却只到位不到一半。信贷资金未进入经济实体,已经成为影响保增长的重要因素。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今年4月底以前5.24万亿信贷投放都进入了经济实体,335个新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绝对不会到位率如此之低,中小企业融资难或许已经解决,几个重要经济指标绝不是4月份那种低迷状况。
造成项目资金配套不到位,企业在银行吃利差,银行之间相互套利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从大环境看,是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强,企业投资内生力量仍然没有被调动起来;从具体分析,还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的短视行为,银行盲目急于放贷的粗放管理原因,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等情况。按理说,只要银行对企业贷款把关严格,放贷进度随着项目进度走,放贷后紧盯着企业使用情况,完全可以使得信贷资金很快进入生产经营之中。目前,这种上级强压式、命令式、限制时间式的放贷做法,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并给信贷资金埋下风险隐患。加之,监管部门本来是监督信贷资金风险的,现在也成了督促放贷部门。这就出现市场、银行里并不缺流动性,银行间资金相当富裕,但是,项目资金配套到位率低、中小企业发展仍然感到融资难的现象。极大富裕的流动性对经济促进作用大大削弱了。
因此,商业银行要对前4个月的5.24万亿贷款增量进行结构优化,摸底调查,督促企业把贷款使用到生产经营之中,使其真正落实到经济实体之中。商业银行必须坚持贷款随着项目进度走,加大落实贷款用途。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套取银行利差的企业,勒令银行立即收回贷款,严肃查处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套利行为。后几个月的信贷投放重点应在中小企业、农业,重点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需求。同时,必须控制好信贷投放的节奏、力度,贷款投放尽快从应急性遏制经济下滑转到调整结构、注重效果、防范风险的常态上来。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