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正视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

 

CCTV.com  2009年05月21日 07:4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证券时报  

  在全民动员奋力“保8”的情形下,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保增长的任务紧迫而忽视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更不能为了保增长目标的完成而放弃对结构的调整。事实上,保增长与调结构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情,中国当前为了保增长而采取的措施有相当一部分正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二是内需当中的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解决第一个矛盾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启动潜力巨大的内需,中国政府自去年三季度开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包括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巨额财政赤字,短时间推出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广家电、汽车下乡以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等等。刺激内需的政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中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开始出现了回暖。然而,内需的进一步扩大还是会遇到第二个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即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横比还是纵比,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都非常严重。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36%左右,3年时间下降了19.4%。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为77%,固定资产形成率为23%,中国2007年的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而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多个百分点。

  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居民收入较低或者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二是居民虽然有钱但是需要为未来刚性支出积累资金。第一个原因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第二个原因关系到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劳动报酬,而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当中,居民的收入占比却在持续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07年期间,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同期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却在持续攀升。假设居民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的最终消费率必然是下降的。

  比没钱可花更严重的问题是有钱不敢花,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户需要为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积累资金,这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培养一位大学本科生通常都会花掉一个农村家庭的所有积蓄,这期间家长往往会放弃医疗和养老方面的储蓄,如果这位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父母还要为其住房操心,即便无力支援,也会省吃俭用减小孩子的负担。如果社保体系无法健全,很难想象消费需求能够顺利启动。

  既然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居民没钱和不敢花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国还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这决定了劳动力跟资本的博弈当中处于劣势,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的切入点应该放到降低个人所得税上面,如果能够从减税富民促消费的角度考虑,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难度或许会降低很多。收入分配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贫富差距。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消费增长,所以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当中需对此加以重视,在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公平的重要性起码应该等同于效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个古老的新话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投资直接关系保障民生。只有着力扩大社保的覆盖面,国民消费水平才能提高。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