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分红创三年新低,2008年度每股分红0.15元,回报率远低于同期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5月24日中石油发布公告称:其下属子公司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司,与新加坡吉宝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达成附生效条件的协议,将收购该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交易评估值超过10亿美元。交易现金对价为每股6.25新元。按照中石油当日公告以5月22日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近70亿元。该笔款项将于交易完成时支付全款。
但这只是初步的对价支付。若交易获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实际成交———按照新加坡相关法律规定,将导致中石油对目标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其余股票的强制性要约收购。
就是说,假如此项交易全过程完成,中石油还要强制性要约收购其余54.49%的股权份。按照惯例,这部分股票的收购,其支付对价至少要比目前初步成交价格高10%。届时中石油需要拿出多少现金,现在还很难计算,但总额肯定会超过160亿元人民币。
新加坡石油公司虽是一家地区性能源公司,但新加坡炼油业务,在全球炼油产业链上独树一帜,是中东石油转向太平洋(601099)诸石油消费大国的重要枢纽,战略地位无可忽视。
与以往中国石油国家战略布局偏向在第三世界,或者如俄罗斯等地,直接收购油田资源不同,这次收购显然具备了相当程度炼化能力的市场领先性。
但这么大的收购,却难以让人心悦诚服地为中石油叫好。
在这次收购中,中石油同意以每股6.25新元的价格买入目标公司的股票,相对于上周五目标公司股票5.04新元收盘价有24%的溢价,相对于目标公司股票6个月均价有120%的溢价。这似乎大有不计成本一口吃下去的气势。
当然按照中石油目前在全球收购各种资源的手笔来看,按照中石油现在全球最高市值、亚洲最能赚钱的家底来看,即使最后收购的金额超过160亿元人民币,似乎也一样能做成功。
有例为证。2006年为了股改和重归A股上市,中石油内部资产整合和收购就花了60多亿的成本。在海外,单是2007年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67%的股权,也花了近28亿美元。这次收购战略枢纽位置的炼油企业,多花点钱,高点溢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但与这个战略上的豪爽相比,中石油在国内的抠门,却使人很难理解它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表现,更容易联想到它靠着国内市场的垄断才做大的事实。
上周五中石油也发布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将实施2008年度A股分红派息方案,向全体A股股东按每股人民币0.14953元(含税)派发2008年度之末期股息,是其近3年最低的一次分红。
中石油前3年,即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分配股息数额分别是0.180325元、0.154699元(2005年和2006年为在港股的分配情况)、0.156859元。
若按照10元左右的股价计算(中石油25日A股收盘价为13.10元),投资者的分红回报率约为1%,而同期银行一年期存款利息是2.25%。这意味着2008年一年,A股股东以损失三分之二投入的风险(2008年最高价为32元,年底收盘价为10.17元),只换来比银行存款低50%的股息。
2007年11月中石油登陆A股后,首次对A股股东分红即引起争议。相比于丰厚的海外分红,A股股东却无法分享到该公司“最赚钱”的成果。中石油在美国上市融资不过29亿美元,上市4年海外分红却累积高达119亿美元。
表面上看中石油A股和H股的持有者都是股东,但是他们为中石油付出的代价不一样。中石油A股发行价是H股的十多倍(中石油2000年在港上市时每股1.27元港币)。同股同权,真正成为“风中的承诺”。
再加上垄断国内市场的中石油,在无法抹平对A股投资人不公平的同时,对作为消费者的A股股东也未必公平。
即使这次新加坡的收购很好,从经济上和公司的经营上来说都大大成功,但中石油更应该向股民说明,这对他们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在大手笔收购的同时,国人最期待的,其实是中石油何时能做到“内外同权”。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