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新股,在海外股市属于非常普通的事情,绝不是暴利的代名词。偶尔会有上市开盘价比发行价高很多的现象,但大部分只是小有收获,还有约20%的新股开盘会跌破发行价。新股是机遇与风险并存。
沪深股市18年来一直在演绎“新股不败”的神话。最典型的是“认购证神话”,被称为中国股市早期三大发财机会。1992年,上海发行30元一张认购全年所发行新股的“认购证”,由于买者少及新股发行量增多等因素,导致“认购证”的中签率极高。这些新股开盘价远高于发行价,上涨五六倍是很正常的,造成购买了认购证就等于发财,不少没有购买认购证的人,至今还在后悔。
此后,新股暴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于是,许多人想办法弄新股,新股如何发行成为大事。在认购证后,发行过单只新股的认购表,有的地方采取银行存单方式认购新股,一时造成资金大搬家,一批打新股专业户奔波各地“扑表”,乐此不疲。
此后,新股发行主要以现金认购、摇号抽签的方式进行,出现一批“摇啊摇”的专业认购队伍。他们以自有和借贷资金参与新股认购,由于资金量大,保证每只股票都能中签,然后利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巨大差价,一上市就卖股票。据说一年下来的收益率能达到20%,一批大户由此实力进一步壮大。
1999年之后,新股开始尝试询价机制,并引入法人配售。但是,新股的差价并没有消失,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和大户在新股认购方面具有优势。而散户中签新股很难,为此忿忿不平,强烈要求改革。于是,全世界罕见的市值配售新股发行方式应运而生。
2001年下半年开始,市值配售全面推行,投资者按股票市值参与新股的摇号中签。只有冒二级市场风险的人才能参与认购新股,取消了不参与二级市场的那些“摇啊摇”一族认购新股的“特权”。公平倒是公平了,但新股基本变成了一种股市“福利”待遇。可是,当时沪深股市进入了熊市,且时间长达4年,市场日益低迷。到后来,新股一上市就跌破了发行价,市值配售也就沦为“鸡肋”,新股发行不得不暂停。
2005年沪深股市开始一场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新老划断后,恢复的新股发行取消了市值配售,代之以网下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相结合的发行方式。此时,一轮空前大牛市喷薄而出,新股暴利再现,特别是大盘新股都出现暴涨,最典型的是第一大盘股——中国石油,16.7元的发行价,上市首日开盘价竟然高达48.6元,新股的收益率高达191%。获利的依然是机构大户,因为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大户能网上、网下两头参与新股申购,所获新股数量远远多于散户。而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散户则全线套牢,股价两次被“腰斩”,损失惨重。
要求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呼声再起。在此背景下,本周证监会发布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广受瞩目。
相关链接:
责编:陈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