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最终颠覆了“大而不倒”的神话,于6月1日正式宣布破产重组。作为美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公司,通用之所以走上破产重组之路,值得深思的方面很多。除去多元化战略失误、产能过度扩张和忽视节能产品研发之外,过度金融化是人们较少提及,却又是其他处于发展阶段的汽车制造企业当引以为鉴的重要教训。
通用在经营上的过度金融化首先体现在其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失衡上。仅凭通用公司的利润表,人们似乎很难判断通用到底是家银行还是制造企业,因为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数年里,通用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其下属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而非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部门。以2006年为例,通用在汽车部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原因是其金融服务公司盈利29亿美元,从而掩盖了实体生产部门的亏损。
实际上,这种“不务正业”的状况并非通用独有。近年来,随着美国汽车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的萎缩,美国三大汽车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几乎均来自金融服务部门。他们不仅推出纷繁复杂的购车信贷金融服务,还建立了庞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在提供购车信贷的同时大举拓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致使企业金融风险敞口不断累加,一旦外部金融环境恶化或者出现金融危机,自然更易受到危机的影响。
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方面,通用汽车可谓走在产业的前列。例如,2005年7月,通用决定将下属通用金融服务公司总价值550亿美元的汽车贷款合同打包出售给美洲银行,这笔交易为通用带来了可观的流动资金和利润。自此,通用加快了从“售车-贷款-保留贷款”向“售车-贷款-销售贷款”的车贷模式的转变。这也意味着,通用逐渐偏离其制造业主营业务,而更加倾向于通过金融衍生品运作获得企业盈利。
打包出售贷款合约能够转移违约风险并回笼资金,这种方法被当时通用的总裁称作公司“新的战略选择”。但是,长期利润来源偏离其主营业务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理由是贷款违约风险压力减轻之后,企业为提高销量融资放贷的激励增强,车贷存量迅速增加,仅2005年通用车贷融资造成的负债就高达1900多亿美元,而一旦信贷紧缩,巨额负债随时都可能成为绞死通用的绳索,其机理类似于房地产次级债危机。
金融业务的过度扩张为美国汽车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为企业经营埋下了隐患。除了上面提及的金融风险敞口增加,汽车部门的实际生产也受到波及,由于总体盈利掩盖了实体部门的持续亏损,企业改进工艺压低成本的激励不足,不仅如此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主营业务结构,更加助长了汽车企业在实体产品创新上的松懈,不仅错过了与本田、日产等企业在传统动力系统上齐头并进的机会,更错过了与丰田在新能源汽车一起发展的机会。
美国汽车产业过度金融化不仅表现在主营业务结构的失衡上,还体现在对汽车消费的过度支撑上。低成本便利的车贷方式使得购车门槛一降再降,致使消费者频繁换购新车,特别是零首付、零利率的融资政策更是把未来的消费需求贴现到当前,从而夸大了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由此导致的结果则是汽车产能的急速扩张以及后来的产能过剩。当经济衰退导致消费市场萎缩时,过剩的产能自然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
其实,美国汽车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只是美国金融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