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资料图)
新股大量发行成了人们十分害怕的一件事。因此,发新股一定要合理、节制,要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
在9个月的停发之后,IPO终于要重新开闸了。
新股给人们带来过很多欢乐。其实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投资者,都是在新股收获了一笔额外收益的鼓励后开始进行股票的二级市场投资及债券、基金等理财的。
1992年,上海人勇敢地"吃"了"第一只螃蟹"--1992版《股票认购证》。人们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3000元买100张新股认购证,兑上新股一上市就抛出的,可净赚5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于是人们在这飞来"横财"的鼓舞下,又大胆进入二级市场去拼杀。当时,买了认购证,不停地上市就抛,造就了上海第一批富翁,其财富效应巨大。各地投资者也是在新股上挣到了第一桶金后入市的。如哈医药上市,哈尔滨人高兴坏了,造就了东北第一批投资者。
此外,新股首日上市,往往也是重大机会。有很多这种案例,如深发展、深万科、招商银行、烟台万华、贵州茅台等等,开盘价都不高,后来都随着企业快速发展,股价步步升高,给几千万股民带来了无限喜悦。
当然,新股发行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上市公司,它们成了公众公司,募集了大量生产资金,扩大了知名度,引进了私人及民间投资者,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管理,很多公司一上市就如虎添翼。如用友软件一上市就打败了金蝶。
但新股也曾使人们痛不欲生。1992年,上海股市的涨停板放开了,股市一飞升天,从开盘时的90多点,直冲1421点,整个上海都惊呆了,人们街谈巷议,公交车上、工厂里都在议论它怎么会涨成这样?!香港一位经济学家给北京写信,大意是:怀疑海外有热钱进入大陆,把股票炒高了,然后裹挟而去,将来倒霉的还是中国老百姓。此信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压力之下,据说,当时管理层的原话是:"不停地增加供给",即不停地发新股,一定要把股市打下去。结果:上海股市从5月25日开始全面转熊,新股不停地上市,股市不停地大跌,6月3日跌到1033点,8月11日跌到861点,10月5日跌到679点,11月17日跌到386点;无数投资者亏损严重,心如刀割,度日如年--显然,此时大量发新股成了捅破泡沫的宏观调控手段。
这种大发新股,打压股市的调控措施,用过很多次。如1997年7月香港回归前一个星期,上市了五只新股,等于每天一只,活生生地将股市从1280多点调到1060点一带,防止内地与香港股市一起狂涨。
总之,新股大量发行成了人们十分害怕的一件事。因此,发新股一定要合理、节制,要考虑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
中国新股发行上市,总的来讲是很火的,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上海证交所,美国纽交所也来了个领导,他向总统介绍:"中国股市发展极快,8年上市800多家公司,美国用了100年才上市了800家公司。"而现在,沪深股市上市的应有1500多家了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发新股是难免的,正常的,我的希望是:1. 不要乱发,滥发新股;2. 不要市场化高价发新股;3. 100亿股以上的大盘股发行,一个月不应超过2个;4. 股市大跌了,就应停发一段时间;5. 甚至有时,已决定要发新股了,若股市连续下跌,也应暂时中止发行。总之,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注意市场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在牛市中发新股。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