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上半年可能接近7万亿元的新增信贷,将去年底以来央行执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让市场在没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调控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货币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在经济复苏底部基本确认,但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同时,中期内将面临需求增加、货币信贷超常增长积累效应释放,大宗商品价格提高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共同作用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央行或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对政策进行微调,以适时熨平经济波动。
信贷增速或将趋于平稳
上半年信贷猛增的“热浪”犹在,进入下半年,信贷规模扩张的脚步还能走多远,已经成为市场新的关注焦点。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仍然是下半年信贷投放政策的主基调。此外,金融机构要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保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是未来信贷投向的基本原则。
一位银行风险管理部的人士指出,从当前信贷市场供需双方的情况来看,信贷增长仍有余地。由于上半年新增信贷可能接近7万亿元,全年信贷新增突破年初机构预计的8万亿元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一家国有银行的高管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信贷的增长较上半年可能趋于平缓,投放的速度和频率也更趋平均。但他表示,目前尚未有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收缩信贷规模。
上半年,平均月新增信贷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下半年这一数字或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由于银监会6月初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银行不要在月末、季末冲高贷款规模,下半年,各月信贷增速也有望更加平均,防止大起大落。
据记者了解,上半年信贷持续超常规增长,仍然积蓄了一些风险。部分银行违规突破单一客户贷款限额,信贷投放集中度超过监管要求;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等,使得贷款的信用风险有所加大。
业内人士指出,贷款的超常规增长会增加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如果贷款增速不加控制,等风险大面积暴露后再采取强硬措施,就可能加剧信贷质量的继续下降,加大经济出现二次见底的风险。
为此,尽管目前监管机构未对下半年的信贷规模提出要求,但为了防止不良贷款额度和不良率的上升,金融机构必须按照有关政策导向,把握信贷投向,坚持有保有压;同时,提高对行业的预见能力,加强信贷投放的分类管理,对周期性行业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此外,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监测信贷资金的流向,有效防范风险。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料不会调整
由于受经济形势的变化,去年下半年央行突然调整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随着去年底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中国经济复苏的趋势基本确认。由于美国等国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期通胀风险预期有所上升,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已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定下了基调: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促使货币政策委员会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是,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国际经济走势还不明朗,外部需求下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因此,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需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和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维护金融体系平稳运行。
“从国内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经济反弹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通缩风险仍然存在”,一位研究人士也指出,因此,他认为,下一阶段,仍然要认真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操作的灵活审慎,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大起大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尽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不变,但适时适度微调,正是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一直在做的。为熨平流动性对经济影响的波动,虽然上半年央行没有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时而释放,时而收缩,较好地保证了经济增长对流动性的需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据业内人士的预计,下半年,这一情况仍然不会有所改变。因此,数量型的调控工具,例如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仍然会暂时搁置。中信证券在其2009年下半年债券市场策略报告中也指出,年内央行不会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而更可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对流动性进行微调。
对于今年以来,多个主要经济体为挽救自身的金融市场、应对经济减速而连续大幅降息,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加强对其政策效应的分析,但利率工具应该慎用。(记者 苗燕)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