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理财参谋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电话卖理财品:贵宾服务OR投资陷阱?

 

CCTV.com  2009年07月11日 10:2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证券报  

  杨先生在欧洲出差。当地时间凌晨4点,他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来电号码显示为96xxxx。“我以为我的信用卡出了故障,不敢不接。接听之后才知道他们向我推销保险。”杨先生生气地向记者反映,在这个国家接听来电6元/分钟。

  实际上,通过银行信用卡热线向持卡人销售保险的情况非常普遍,而这种做法引发了大量的消费者投诉。上海银监局专门就电话销售保险业务对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要求相关商业银行审慎经营。

  电话营销引争议

  杨先生回到国内后,该银行的客服热线仍然时常打电话给他,继续推销保险。客服称,作为银行的高端客户,近期将免费送给他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还和我核对了邮寄地址和身份证号码。”杨先生说。

  给了杨先生“甜头”之后,客服开始向他推销保险。基本的意思是,每天缴费28元,就能享受最高20万的人身意外险。每天的28元将直接从持卡人的信用卡上扣缴。如果10年之后没有意外发生,这笔钱将一分不少地还给杨先生。但投保人能否中止缴费、怎样理赔、风险在哪里,甚至这款保险是哪家保险公司提供的,客服人员都没有交代。

  电话销售过去半个月了,至今杨先生也没有收到客服人员赠送的保险,杨先生对银行的这种做法非常反感。

  不仅推销保险,银行信用卡客服人员还通过电话推销“分期还款”。北京的张女士在某股份制银行办了信用卡。上个月,她用该卡透支消费1万多元。将近还款日,银行信用卡客服打电话给她,推荐她使用该行“分期还款”业务。理由是,分期付款每期还款额低,手续费仅有1%,而利息仅有2%。

  但张女士仔细研究分期付款的条款后才发现,分期付款的利息非常高——计息的本金是消费总额,而不是每次分期还款后的余额,且2%是月利,并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年利。

  谨慎对待电话销售

  上海银监局的相关人士介绍,由于电话销售保险业务与传统银行柜面代理销售保险业务在营销人员、营销渠道、客户确认购买、保费扣取、保险合同生效条件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消费者在接到销售保险的电话时,容易在不全面、清晰了解合同内容的前提下,口头同意购买保险产品,并同意在信用卡中扣取保费。有的在接到快递的保险合同时,也未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即轻易签字确认。直至履约扣款时引发对合同、客户信息及银行与保险公司业务边界等方面的异议,并向监管部门投诉、信访。

  针对上述情况,上海银监局已经对辖内商业银行发文,要求在电话销售保险过程中,必须将销售人员身份、保险条款及相关风险、扣款流程、生效时间、退保流程和客户信息使用等关键信息告知持卡人。

  “但监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太多了。实际操作中只要有利可图,银行还会照做的。要知道,每卖出一份保险,保险公司都会返利给银行,给销售人员的。”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负责人指出。在此情况下,持卡人需要对电话营销保持一定的警惕。“没有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前,不要轻易确认交易。”该人士建议。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