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基金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合资VS本土 两大基金阵营势均力敌

 

CCTV.com  2009年07月15日 08:1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证券报  

  经过11年发展,国内基金公司已增至60家,并悄然分成了合资基金与本土基金两大阵营。从公司数量和所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看,合资基金公司均超过本土基金公司,显示了惊人的后发优势;而从资产净值与份额规模占比看,本土基金公司占据着过半江山;如果进一步考查这两年来的业绩,不难发现,尽管合资公司中的佼佼者已跻身第一梯队,但整体而言,本土公司仍技高一筹。

  数量与规模互有领先

  尽管中外合资模式自试点伊始就受到不少质疑,但未来即将成立的基金公司仍有不少可能会选择这一股东结构模式。这是因为合资基金公司已逐渐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据证监会最新统计数据,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有33家为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比达55%,超过了本土基金的27家,其中“老10家”中就有4家,即鹏华、长盛、嘉实和富国;在所管理的基金数量上,合资基金公司也略胜一筹,银河证券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本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数量为258只,不及合资基金公司旗下的276只。

  但从这两大阵营分别管理的资产净值看,合资基金还未能“战胜”本土基金,但所占比例也已赫然。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33家合资基金公司的资产净值总和为9888.48亿元,市场占比为44.2%;所管理基金的份额规模总和为9900.85亿份,市场占比为45.03%;本土基金公司的资产净值总和则为12483.51亿元,占比55.8%,份额规模总和为12086.53亿份,占比54.97%。

  这也意味着,从单只基金平均规模看,合资基金公司旗下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约为35.9亿份,与本土基金46.8亿份的平均规模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业内人士认为,从2001年开展首批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试点以来,尽管期间也曾出现一波三折,并且去年以来的金融风暴给部分公司的外资股东方也带来了或大或小的打击,但合资基金公司已在中国市场摸索出了一条合适的道路,不仅在数量上一跃领先,规模上也有了质的突破。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逐年增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公司的业绩经受住了市场轮换的考验,已能健康持续地稳定发展。

  合资模式仍受不少制约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尽管在2004-2005年合资基金大发展的时期,曾经出现合资基金业绩表现特别突出的案例,但此次牛熊转换以来,合资基金却显得动力不足。

  截至7月13日,今年以来所有开放式基金净值增幅的前10名中,属于合资公司的基金产品只有3只,分别是国联安精选股票、海富通风格优势股票和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属于本土基金公司的基金却有7只,且位置普遍靠前。而从2008年看,据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土公司旗下的132只偏股型基金的净值跌幅为32.89%,合资公司旗下136只偏股型基金的净值跌幅则为31.19%,可谓“半斤八两”,并没有哪个阵营能逃脱大跌厄运。而在更早的牛市中,合资基金公司则明显跑输本土基金公司。

  实际上,从先天优势而言,合资基金有不少独到优势。中原证券王容就认为,合资公司在成功运作基金后,可以借助外资方成功的海外投资经验和投研平台;还能借此学习全球市场的多种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以多层次、多方位作为未来发展目标。但他也指出,中国的监管政策仍限制外资方的业务活动范围,例如外资方持股比例不能超过49%,对合资公司的产品在规模上也有一些额外规定;再加上中方在本土化操作上的优势,外资方实际上仍需要多加学习如何适应国内市场。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尽管外资股东在海外能运转多种产品形式,但由于中国市场基金产品的种类仍有限,因此还无法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小圈子,在发挥合资模式的优势上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此之外,某外资方人士认为,业绩差异是由经营策略上的差异带来的。由于合资基金公司在经营上具有长期性倾向,且对速度有所控制,因而合资基金未能整体跑赢本土基金。

  不少业内人士则坦言,本土基金公司尤其是对成立较早、已占得先发优势的老基金公司而言,优势还是明显的。无论是管理资产规模还是管理业绩,本土老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都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记者 魏玮)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