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酝酿大波澜
上学时,导师谈及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和学历,因为不见得在某一问题上博士就一定比硕士认识得深入。位高权重者也非神仙,因此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万不可凭轻易表达看法,否则就会疏漏重要的相反信息。官僚体制之下,官大一级压死人,不能与上司发生冲突成为潜规则。自古以来,如魏征之流直接进谏者少(死后也免不了被唐太宗挖坟掘墓),即便是能臣,也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者多。这一招对于那些有慧根的领导者好使,对于那些昏庸之辈也就是对牛弹琴。不过从概率角度看,平庸者居多,这也就决定了凭管理者一己之好的决策多数会出问题。国外规避这一系统问题的措施就是制度,例如代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争论,然后再进行确定。之所以说这些,核心还是说明政策、法规都需要调研、推演,事先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相应的预案。一时兴起的结果,政策误国、决策误企、冲动误家。也曾参与过国家立法研究、企业规章制度修订,发现了不少谬误,一些不切实际、闭门造车、部门利益的东西比比皆是。有些甚至略显幼稚,其自我矛盾之处,暴露了政策制定者的能力或者对现实认识不足。
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例,先是要明确工作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配比货币资金量,其中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预案。把资金先撒出去,发现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后,继续撒钱希望在楼市、股市溢满之后蔓延到实体经济。这样的折腾之举,早已经把适度抛在脑后,年初定的17%货币增速与五万亿信贷目标,就因为某些人五万亿以上的解读而只剩下过度宽松。解决就业、扩大内需,就要把资金运用到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中,那么就需要通过各种政策保障资金的运用得以落实。可惜少有人考虑并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乎搞成现在这样,不仅主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当然数据还是好看了),而且水漫金山难以收拾。收紧货币政策吧,势必造成银行坏账增加、楼市、股市下跌,许多政府项目可能成为烂尾工程,不利于稳定;而继续放开吧,未来金融体系稳定就会出现较大的隐患。哪怕逆周期新增贷款出现10%的闪失,已经是社会难以承受的压力。那么谁应当为此负责呢?几乎又是一个无解的难题,高官还是要说话谨慎,下面人的特长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添油加醋般顺着自身利益领会领导精神。本来在金融危机中占据有利地位的我们,却不知不觉陷入被动,美国国债又多买了不少。
面对这样的局面怎么办?只有适度收缩流动性并严格执行既有的信贷政策,如二手房信贷,此外也会进一步加大对流入股市资金性质的监管。为了防止泡沫破裂带来的负效应,面子上还要坚持政策不变,可是实际上却形成了外松内紧之势。于股市而言,就是加大基金发行力度,试图以居民自有资金承接负债资金,避免股市动荡增大金融系统压力。对于楼市就是通过二手房信贷以及查税进行降温,使之回到最初的调整轨道中来。政策调整对于地产、银行影响颇大,因此最近这两个板块都处于调整趋势之中,政策执行力度的强弱将决定未来走势。
新股发行有条不紊,不断有公司过会、上会,每周一股的发行速度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称为常态。衡量场外资金能力的标杆就是中国建筑,由于中登公司暂停受理信托产品开户,因此申购中国建筑的资金量与场外散户资金量有正关联(当然其中仍会有大资金通过拖拉机帐户申购的身影),由此我们也可以知晓未来市场最可能的空间。不过从川渝高速冻结的资金来看,场外资金还是有限,估计中国建筑网上冻结资金不会超过1.5万亿。
今日市场波澜不惊,股指也少了几分冲动,就连新上市的家润多也是中规中矩,虽然有较大涨幅,却没有触及停牌限制,换手率都不高。看似平静的市场实际孕育着暗流,大家都在等待,等待中国建筑这只靴子落下后,到底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不过从时不时跳水的动作看,似乎方向已经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