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此前讨论已久的上海国资国企整合出现加快迹象。短短一个月内,已有6家上海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因“酝酿重大重组”而停牌,如此集中而大面积的国资上市公司涉及资产整合重组现象非常罕见。
种种迹象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上海国资改革进入了“受迫性”加速阶段,有望打破过去“非受迫性”的体制内循环式国资改革旧模式。借助目前有利的、正在复苏和升温的资本市场,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证券化”进程和“市场化”改革呼之欲出。
在政策层面,上海国资系统的重要相关文件和会议近期屡屡推出。7月6日,对企业改制重组具体操作具有重大规范意义的《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改制重组工作指引》开始向各大企业集团下发,旨在推进上海国企改制稳妥有序开展。9日,上海又召开了“京津沪渝深国资工作交流会议”。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在会上表示,要从六大方面推动国企改革,加强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此前表示,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时,政府有三张牌:政策、土地、国资,当前上海该轮到国资承担经济发展重任的时候了。其他受访的专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强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下滑的上海经济,迫切希望加快增长转型进程和新盈利点的培育,而这一进程的重要推手便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
经济环境提供转型动力
今年前五个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483.29亿元,同比下降7%,六大重点发展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化、精品钢材、生物医药、成套设备)总产值同比下降6.3%。
上海国资的表现也出现同比下滑。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表示,1-5月,上海出资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783亿元,同比下降2.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0亿元,同比下降33.6%。
国资专家表示,上海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难点,一度被国资专家认为是“国企自身缺乏改革的动力”。而去年下半年以来艰难的经济环境,尤其是集体低迷的上海六大支柱传统工业,客观上推动了上海经济加快转型的进程,加速了上海经济体系内“起中流砥柱作用”的国企整合重组步伐。上海社科院企业研究中心秘书长周晓庄表示,上海国企改革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加速启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的影响不可忽视。加快国企转型和改组,将成为扭转上海经济形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推手。
经济数据的走低,使得上海国资管理层推动国资国企转型和重组的步伐日益紧迫,加大了“调整到位”的决心。6月26日,在上海市国资委与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上海电气重工集团等多家大型国企参加的会议上,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沈红光表示,今年上半年,国资委系统各单位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企业的经济形势总体好转,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沈红光坦承,受自身经济转型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叠加影响,1-5月份,上海工业生产和财政收入下滑的幅度比较大,经济回升的速度滞后于全国。他表示,上海进入“十一五”以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持续上升。一方面,经济增长更依靠出口与消费;另一方面,工业利用外资的比重实际上在下降。这导致目前能够投产见效的项目不多,新增产值比较少,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
从辩证的角度看,调整到位将有利于上海更加科学地发展。国资系统一位人士表示,借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国企转型,已经成为上海国资重组目前的“主题词”。他透露,7月9日上海召开的“京津沪渝深国资工作交流会议”的主题便是“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积极发挥地方国资委帮助企业的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率有关厅局负责人及各地国资系统一把手,听取了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题为《全力以赴服务企业千方百计确保增长发挥国有经济在上海实现“四个确保”中的骨干作用》的发言。
国资系统这位人士强调,上海国资重组转型实质是整个上海谋求“新产业革命”的前奏和抓手,而非孤立于其外。上海目前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迈进的前夜。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介绍,2012年上海高新技术领域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涵盖九大产业。这一时间目标恰好与上海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计划”相吻合。
今年以来,曾经以“上海制造”享誉百年的上海工业行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陷入了下滑窘境。上海统计局表示,1-4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785.25亿元,同比下跌15%;利润总额为287亿元,同比下跌39.5%。其中轻工业下跌7.7%,重工业下跌53%,国有经济下跌18.4%。六大传统重点发展工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下跌16.7%,利润总额下降52.6%。
池洪表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才是“上海制造”复兴的出路,对九大高新技术领域的培育,是拉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而非使其边缘化。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