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流动性相对收紧和回笼,对于当前完全依靠流动性支撑的股市、楼市是一个利空信号。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应该关注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频率,控制好自己的投资,规避风险,防止损失。
继公布6月新增贷款达1.53万亿元后,央行日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回笼资金1000亿元,其中的500亿元1年期央票是近8个月来首次重启。
面对当前股市暴涨、楼市火热,面对上半年7万多亿元的信贷投放,面对市场和商业银行内部严重过剩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何去何从,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确立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实充分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导下,今年上半年信贷净投放达到了7.37万亿元,加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在消费这个最有选择无法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大规模投资这个次优选择确实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如果不是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中国经济绝对不会有当前的增长速度,国际国内社会绝对不会对中国经济有如此信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过度信贷投放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实体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过量信贷投放使得实体经济无法消化和吸收,必然造成一边经济复苏根基不牢靠,另一边社会流动性过剩。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过剩流动性会转而进入到股市、楼市进行投机,投机导致泡沫和虚幻财富效应,虚幻财富效应又吸引更多社会各路资金进入,最终一边催生金融风险,另一边又吸引实体经济资金进入股市、楼市,使得风险加剧。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严重经济后果。
包括给通胀埋下隐患。这是当前一些专家呼吁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的根本原因。
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在于在这两者中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松与紧如何把控,主要看流动性是否能够足以支撑经济的发展,能否不导致通胀后果和资产泡沫。从当前看,市场中的流动性不缺乏甚至相对过剩,中小企业以及“三农”资金缺乏,主要是调整结构和投向的问题。
而同时,当前股市、楼市泡沫已经泛起,通胀预期在增加。这时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是完全必要的。刚刚闭幕的八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发表声明说,一旦“经济复苏得到确认”,将准备采取适当的“退出战略”,调整不必要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中国应该有所启发。
央行“阔别”近8个月的1年期央票重新出山,加之各地不断传来收紧二套房贷政策的消息,显示央行对过剩流动性的担忧,吐露出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微调。特别是在日前的公开市场操作中,3个月央票利率继续微升近1.8个基点至1.0456%,1年期央票利率落在1.5022%,和二级市场上剩余期限为1年的央票收益率相比,高出约9个基点,而和剩余期限1年的国债相比,更是高出40个基点。力度之大,被一些专家称为货币政策的“强势微调”。
如果这种“强势微调”接踵而至,那么,对各个方面将带来一定影响。市场和商业银行内部的过剩流动性将被央行回笼,商业银行头寸资金充裕可能改观甚至出现资金紧张局面。资金拆借市场利率将可能走高。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动向,前瞻性安排好资金来源与运用布局。否则,将会陷于被动局面。
市场流动性相对收紧和回笼,对于当前完全依靠流动性支撑的股市、楼市是一个利空信号。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应该关注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频率,控制好自己的投资,规避风险,防止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调整资金投向、保证资金真正投向经济实体特别是投向中小企业和“三农”,比货币政策微调更加重要。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