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防通胀未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
央行近日召开年中工作会议,下阶段工作基调仍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坚定不移地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会议未改变下半年货币政策大方向和基调,也未将防通胀列为下半年央行工作重点,央行提出重点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上述知情人士称,现在货币如此宽松,通胀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据其判断,通胀年内不会抬头,下半年预期上升则是有可能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去年11月起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首次被定为“适度宽松”。同月,央行取消银行信贷硬约束。
今年以来,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下,信贷超常规投放,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7.3万亿元,仅6月就新增超过1.5万亿元。在信贷推动下,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6月末分别升至24.79%和28.46%的新高。尽管6月末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仍未脱离负值——同比、环比分别下降1.7%、0.5%,但近期资产价格大幅上升。
由此市场观点出现分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有必要将关注点从治理通缩转向防范通胀,货币政策应转为中性甚至收紧。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释放出货币政策操作强势微调的信号:1年期央票重启,正回购利率和央票发行利率接连上升,近期还向部分股份制银行悄然启动定向央票的发行。
近期,各部门纷纷召集专家座谈,听取下一阶段宏观经济和政策取向的意见。
央行一位高层近期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表示,正式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第一次,又逢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初始阶段政策力度把握很难预估,按“宁大勿小”考虑是合理的,事后有必要评估总结货币信贷增长。下一步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合国内外经济走势及物价情况,动态微调政策。
在部分市场观察者看来,尽管中长期通胀值得警惕,但短期内CPI逆转、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通胀不太可能受流动性宽松的过多影响。过去十年,通胀走高与流动性状况或总需求关系不大,与由自然灾害、牲畜疫病或生猪养殖周期引发的食品供给短缺的联系大得多,而目前产能过剩使制造品价格受到抑制。“在没有通胀真正威胁的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可能不会有很强的动力来大幅收紧政策。”孙明春在一份报告中称。
国资委:6月央企利润环比增长近三成
国资委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中央企业营业收入下滑趋势得到遏制。6月份当月实现营业收入11725.9亿元,环比增长23.2%,同比增长2.4%;实现利润751.9亿元,环比增长29.5%。
数据显示,1―6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3611.7亿元,同比下降6.3%,降幅比一季度缩小2.8个百分点。在全部中央企业中,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企业有74家,占54.8%。
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160.3亿元,同比减少1122.8亿元,下降26.2%,降幅比一季度缩小15.6个百分点。在全部中央企业中,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的有67家,占49.6%,比一季度增加17家。
数据同时显示,1―6月,中央企业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6.2%,比1―5月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上升的有56家,占41.5%。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