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否定观点的专家认为,目前经济结构失衡,许多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仅靠政府投资大规模扩张,不能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经济复苏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对于目前的经济复苏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信达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的吕立新博士则表达了颇为乐观的观点。
吕立新:“我觉得比较健康,我知道大家的意思就是对这个经济增长模式有怀疑,因为不能靠投资来拉动,投资拉动不能长久的,要靠消费和外贸,最好,在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它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放弃投资拉动,去追求消费拉动,可能眼前不会有什么效果,更多的是个长远目标。”
吕立新认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中国经济就不会大幅下降:一是银行存款多,二是政府负债低。银行存款多,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推高银行贷款,政府负债低政府可以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来看,这两个条件在短期内都可以满足。
吕立新:“推出的这个刺激政策还在我们国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国家经过这个改革开放几十年,国家的财力还是有的,国库比较充实,税收也比较充裕,可以支持这么一个中短期的资金注入,银行呆坏账据我从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他们已经提前提了很多拨备,坏账准备,比较充足,所以两方面综合作用,可能在一两年之内,还不用过于担心银行的呆坏账问题。”
半小时观察:坦然面对大盘股
中国建筑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中国石油?或者说一批像它这样的超级大盘股连续上市,会不会阻挡市场持续上升的脚步?这是投资者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一些人存在担心,即将连续发行数个大盘股将吸收市场的流动性,并引发一轮调整,甚至导致本轮牛市终结。
但是,从A股的历来表现看,像中国建筑这种申购过程中,受到热烈追捧的股票,即使在上市之后,市场仍会有炒作空间,很可能不但不会消耗流动性,反而会吸引更多资金入市炒新股,甚至带动整个板块的提升。其实,不止面对中国建筑,就在本轮IPO重启之前,市场就在担心新股发行是利空的开始,可是接下来的走势证明这种担心并不切实际。
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A股市场推进IPO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确保资本市场顺利实现融资功能;二是配合“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目标,满足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三是实现维护市场公平的职能。与之相对应,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也支持了市场信心,确保A股市场能够坦然面对超级大盘股的降临。这说明市场有内部有充分的支撑基础,而股市本身也在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正常轨道。
站在制度建设的角度,IPO重启和超级大盘股的上市,本身就是股市诸多政策组合的一部分,而不是一起孤立事件,只有结合市场的基本面和宏观面,才能看清IPO背后的变化。
相关链接:
责编:韩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