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沉寂之后,境外热钱在二季度快速杀回中国。相较于2006年至2008年间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入潮,本轮热钱来势虽迅猛,但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尚待观察。不过,基于时下中国经济情况,我们对热钱可能造成的冲击应有更清醒的认识。
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21316亿美元,其中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额度为1779亿美元。而同期贸易顺差为34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为212亿美元。按照常用的热钱统计方法,外储增量中扣除贸易顺差和FDI,二季度进入我国疑似热钱的境外资金高达1220亿美元。扣除汇率变动造成的估值效应,二季度仍有约千亿美元的外储增长缺乏合理解释,被多数专家视为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
如此看来,二季度已成为热钱流向的拐点。据统计,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外储增额显著回落,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呈现负值,其中一季度净流出高达763亿美元。
从单月数值变化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在3月份开始由负转正,而后开始激增。相应地,因货币宽松刺激而走高的股价、楼价,在二季度也开始迅速上扬。
本轮热钱火上浇油,可能让已经出现的资产泡沫继续膨胀,助推股市、楼市虚幻繁荣,而热钱一旦撤离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这是我们需要防范的重点问题。不同于此前的长期押注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当前出口疲软的背景下,对人民币升值空间不大这一问题,市场判断已基本趋于一致。因而,当前蜂拥而至的热钱,虽有看好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大背景,但短期则多是瞄准了中国转暖的股市、楼市,来竞逐不断攀升的中国资产价格。
美国基金研究机构EPFR统计显示,二季度主流QFII合计净流入36亿美元,刷新2006年一季度32亿美元的单季净流入最高纪录,还出现长达十二周的净流入,在持续时间上也创下纪录,带来二季度QFIIA股基金平均业绩12.45%的涨幅。QFII规模虽有限,却可视为海外热钱加速流入我国股市的缩影。
针对上述现象,近来已有很多专家表示忧虑,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造成金融信用风险,而近年来境内外的经验都表明,热钱正是泡沫膨胀的重要催化剂。
对流动性要求更高,是本轮热钱的又一危险所在。去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曾造成全球流动性紧张,如今突然而至的海外热钱估计以短期资金为主,其本身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需求。前一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自2006年起呈长期稳步流入态势,单季度没有超千亿美元的规模,中国资产价格也维持了长达两年的升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短期国际资本迅速撤离中国,而后在短短几个月内又发生转向,掉头大规模流入,其短期目的或为获取收益,而非避险,必须防范其快速流动将给中国资产市场造成过大波动。
此外,本轮热钱流入的宏观经济环境也与上一轮大不相同。当前,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仍不稳固,很难说国际热钱对中国经济态度非常坚定,它们对市场风险和政策的敏感度极高,一旦达到较高盈利或宏观政策发生转向可能立刻离场了结。与此同时,国际热钱的涌入还在客观上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恶化对外贸易条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企稳复苏。尽管当前从境内的人民币远期和掉期来看,几乎升值预期为零,但是在境外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抬头,4月份开始,NDF市场人民币预期重拾升值态势。这些都使本轮热钱的进出多了几分不确定。
面对再度来袭的海外热钱,有专家称,在流动性过剩而实体经济尚未恢复的情况下,管理层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回收流动性,国内资产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下半年或将面临更加汹涌的热钱流入。为防范热钱大进大出,造成资产价格大起大落,损害实体经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一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出的监控,尤其是防范通过技术服务贸易、奢侈品进口、货币互换等途径的大规模热钱流入,加强外资进出的信息把握和有效管理。二是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短期跨境资金进出的汇兑风险和投资成本,并适当提高资金跨境的服务费用。三是加快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扩容,分散资金过度集中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压力。(万晶)
相关链接:
责编:韩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