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银行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银行“中考”失色 巨量信贷未见高收益

 

CCTV.com  2009年08月24日 08:1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证券时报  

  上半年低息差环境下,以量补价难言成功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见习记者 杨 冬 证券时报记者 孙 闻

  相对于上半年新增7.37万亿元的天量信贷,银行的中报大考显然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银行“以量补价”的盈利策略,终究在息差收窄的环境下难言成功。在已公布的8家上市银行半年报中,有3家出现了净利润同比下滑。在上半年低息差的环境下,各大商业银行所做出的信贷努力悄然被吞噬。

  信贷规模努力被吞噬

  成功曾距离银行巨头们非常接近。年初时,银行高管根本无法预料到“以量补价”策略的失败。彼时,面对去年四季度激增的信贷和无比宽松的政策环境,多数银行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承诺,“今年业绩增长至少不低于去年”。甚至有股份制银行承诺,“今年利润将增长15%。”

  工行的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66.13亿元,同比增长2.8%。这一成绩似乎昭示着工行仍然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商业银行。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工行上半年实现利润正增长的代价是上半年公司贷款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减少了44亿元,这使得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不得不仍然处在150%的监管标准之下。

  8月21日,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公布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58.41亿元,同比下降4.86%。

  尚未发布半年报的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由于其上半年信贷投放排名第一,此前被认为是今年内最大的银行业“黑马”,但工行、建行及交行“以量补价”策略的失效,使得市场对其半年报的预期大打折扣。

  相关数据显示,工行上半年新增信贷为8654亿元,建行上半年新增信贷为7080亿元,而中行上半年则以9010亿元的新增信贷在业内排行第一。

  银行在巨量信贷投放的过程中原本可以使息差得以改善,但银行的做法却是,以低贴现率招揽票据业务,同时以贷款利率下限来争夺大项目,对于收益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则投放不多。

  一位银行业研究员指出,“已公布的银行半年报表明,天量信贷穿越低息差环境的能力远非想象中那么强。”

  股份制银行的半年报也展现出低息差对信贷收益增长的吞噬。如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704亿元,完成了年度计划的100.6%,但其同期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19.2%。

  低息差的背后

  上半年的低息差环境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利率环境,但银行在上半年为扩张信贷主动采取的低利率及边缘化中小企业信贷策略,却进一步导致了息差的下降,这种情况在一季度尤为明显。

  华夏银行上半年息差为2.91%,同比缩小1.83个百分点,剔除优化存贷款结构导致的息差略微改善,其中政策性因素导致缩小了1.08个百分点,而市场性因素则导致息差缩小了0.84个百分点。

  以票据业务为例,一季度银行为了迅速扩大信贷规模,纷纷用大大低于指导贴现率的利率来招揽业务,如某些国有银行在一季度实际运用的贴现利率低至1.3%或1.5%,导致贴现利率与存款利率严重“倒挂”,这直接导致了银行息差的加速恶化。

  在大项目信贷上,由于优质的政府基建项目有限,各大银行竞争激烈,因此采用信贷利率浮动下限进行放贷成为了银行争抢项目的重要手段。

  对于资产收益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在上半年则逐步被银行“边缘化”了。在上半年信贷投放考核的压力下,国有银行几乎不愿花费太多精力在“小而多”的中小企业贷款上。

  以工行为例,其20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中有70%用在了中小企业贷款,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却迅速降至50%以下。显然,这种“舍小保大”的信贷策略使得银行丧失了息差改善的机会。

  不过,由于票据融资业务萎缩和活期存款增加,二季度的息差环比有所改善。以交行为例,其二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人民币151.64亿元,环比增长4.46%。山西证券认为,交行二季度的息差已然见底。

  

  相关链接:

责编:肖成迪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