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媒体,多倾向于发掘市场利空因素,以证明大盘还会跌多久,跌多深,风险有多大。我也认为,提示风险是必要的,叶弘一直强调:安全第一,稳健获利。但面对目前市场,我到是觉得反向思维,逆向思维,可能更符合行情的实际走势。
一、3478点不应是今年行情的高点。
这次大盘下跌,是上冲至3478点之后开始快速下跌的。很多人将3478点当成这轮行情的高峰。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
大盘从1664点上升到3478点,大盘上涨一倍以上。这次大盘下跌幅度20%。这样的跌幅相对其涨幅,大吗?问题在于,由于大盘持续上涨,投资者已习惯了上涨。而一旦大盘真正下跌,就感觉不习惯,暴跌更是无法承受,并将大盘下跌时的痛苦扩大化,互相传染,形成市场恐惧气氛。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市场心态漫延,促成大盘加速下跌。显然,大家不适应的,不是大盘下跌了20%。试想:如果一个月时间,大盘下跌了20%,这期间有那么几次盘中反弹,投资者还会象这样恐惧吗?投资者恐惧的,是大盘暴跌、急挫的这种方式!下跌的形式太“暴力”,对市场的刺激太突然,心理落差太大。越跌得快,越跌得猛,人们越是担心后面大盘还有更深、更猛的下跌……
涨多了,大盘必跌。涨久了,盘中积累太多需要调整才能解决的内在压力,一旦找到调整的时机,调整的力度会强化,形成情绪化暴跌,这次下跌就是这样,但我认为:如果推动这轮行情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那么这路令人恐惧的暴跌对在大盘而言,只会改变上涨的速度,而不会改变大盘的方向。3478点,我不认为是这轮行情的高点。
二、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中,判断大盘的方向。
周末集中时间,看了一些调查报告,或相关数据。不得不承认,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统计技术,为我们研判行情趋向提供了新的角度。据报道:目前日益壮大的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目前持仓比例多在80%以上。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及规模,也随行情进入了新有快速发展周期,这在客观上为行情的延续发展,创造着条件。
投资基金是阳光化的,他们只是机构投资者中的一个类型,但投资基金是机构投资者中,政策的言听计从者。否则你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股市不论是熊市,还是牛市,投资基金都是坚定的重仓持有者。这轮行情到现在,即使是在3478点时,投资基金仓位普遍超重,但他们并不是这轮行情的赢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跑赢大盘。这一点从众多“基民”的基金市值回归幅度,可看得很清楚。但就一轮行情的结果来说,今天重仓的基金,极可能和2007年的大牛市一样,投资基金会成为一轮行情的主要获利机构。
这次大盘暴跌,急挫,甚至盘中一度出现恐慌性抛售,但从投资基金的仓位,或大盘下跌时的成交量能看,投资基金或有盘中调仓换股行为,但他们不是大盘急挫的推动者。他们也不是大盘动荡的“麻烦”制造者。我甚至觉得,投资基金在大盘暴跌时仍然普遍重仓,可能意味着他们会是这次大盘急挫、暴跌的最终受益者。至少,在市场弥漫着恐慌气氛时,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恐慌。重仓、调仓,反而表现出机构投资者的某种从容与淡定。而行情的运行规律是:散户营造人气,机构推动行情。正因为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这轮行情中屯集重兵,聚集力量,笔者才觉得这轮行情尽管眼下的情势反复,消极因素也比较多,但不妨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研判后市大盘方向,至少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
2007年的大牛市,有全流通改制的大背景。
2009年的行情,有全流通实施的大背景。
不论是全流通改制,还是全流通实施,对行情的发展而言,都是重大利空,但事实却是,真正的大牛市行情,正是在重大利空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状大。政策为了推行某种改革的顺利推动、实施,总会出台相应的利好政策为其“护航”。大盘下跌时,一系列在大盘上涨时被忽视的利空,此时会重新浮出水面。让投资者倍感压力,但大盘往往在重重压力下,不断向上运动。这轮行情,都说是政策推动的行情,但行情发展到现在,政策的目标完成了多少?太宏观的目标不说,仅就股市而言,股市的融资功能刚刚开始恢复,创业板怀胎十年,临产在即。“大小非”减持,以完成股市的真正市场化行动,尚在进行之中,行情就这样结束了?3478点就成了这轮行情的高点?我认为不会。
大盘下跌了,市场心态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的,或以利空为主。但在这时候,如果逆向思维,可能更符合大盘的实际情况,对与错,个人观点。为足为凭。一切以市场走势为准。
相关链接:
责编:肖成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