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风声》在国庆8天假期内狂揽1.5亿票房,使得出品人华谊兄弟再度赚得盆满钵满,也为其国庆后的创业板招股做了最好的广告。然而,尽管陆续几批创业板新股接踵而至,基金作为国内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创业板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看,实际上是非常希望通过基金投资创业板的。一方面,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多金融知识,更不会对创业板企业所在的细分行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工行、中石化这样的主板公司大家还会有个直观认识,但对机器人这样主营业务是工业机器人和物流仓储自动化的创业板企业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而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理应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把握创业板企业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资金有限,很难实现对于创业板企业的分散投资。而创业板正属于高风险投资,不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说不定就会踩到地雷。通过基金这种集合理财的方式正好可以帮助持有者做到分散投资。
无论从投资者的需求还是基金的特点来看,通过基金投资创业板都是不错的选择。实际上,美国市场上就存在专门投资纳斯达克市场的基金,但为什么现阶段国内基金公司对待创业板的热情却远不如个人投资者呢?
毋庸置疑,为了保证创业板的成功推出,头几批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优中选优的企业,从质地上讲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但中国股市向来具有“炒新”的习惯,创业板新股更属于“新上加新”,因此一方面定价时的市盈率就给得很高,另一方面上市后极有可能遭遇暴炒,使其价格远远超出价值。因此以价值投资为己任的基金公司,自然对创业板推出之初的新股持谨慎态度。
同时,尽管创业板推出的速度超出市场之前的预期,前三批新股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滚动发行,但它们加起来的总体市值和主板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对于体量很大的基金来说,创业板新股就像新鲜味美的“小虾”,虽然好吃,但不管饱。即使创业板股票股价翻番,但由于股本较小,基金因为“双十”的限制能持有的股数就更少,就算赚到了钱,和基金资产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对净值的贡献也不会很大。而且,基金公司属于智力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很高。创业板公司“小而泛”,一两个研究员很难把所有公司都研究得透,布置很多研究力量又有点得不偿失,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尴尬。
在创业板没有真正成熟完善起来之前,基金公司推出专门针对创业板的基金还为时尚早。就算到时候时机成熟,推出这样的基金其运作难度依然很大,而且由于创业板市场规模的限制,基金规模也难以膨胀得很大,基金公司推出专门投资创业板的基金动力不足。实际上,真正适合创业板的基金种类是指数基金,发行一只创业板指数基金,既能让持有人分享创业板企业的高速成长,又避免了选股风险,应该会受到欢迎,但前提是编制出创业板指数。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