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普通人五年左右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房子,可中国一年收入也就只能买几平方米。”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这与中国文化有关:两个小青年结婚买房,是双方父母掏钱,甚至双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掏钱。(《第一财经日报》 10月19日)
对于翘首期盼房价下跌的中国城市居民来说,现实无疑是残酷的: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其销售价格更是飙涨近八成,中国房地产市场依然量价齐涨,一片红火。这还不算什么,从最近专家们对于房价的判断来看,未来十年的房价走势似乎更为残酷,会一直持续地上涨下去。
在时下这个几乎开始对高房价“病急乱投医”的年代,非但政府频频开出“大药方”,专家精英们开出的“房价论断”也纷纷登场。2007年,房地产商冯仑表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住房需求,跟“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分不开。而前不久,“房价上涨,是因为‘丈母娘需求’”——这是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对房价上涨原因的独到“剖析”;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认为,国内楼市至少还要红火20年。从“女青年推动房价”到“丈母娘需求”,再到如今的“房价与中国文化有关”,专家的观点让人瞠目结舌,着实看不懂。
从理论上说,上述“比喻”是不无道理的。时下的“未婚女青年”和“丈母娘”的确把有无住房作为是否同意结婚成家的重要“砝码”,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住房需求的扩大和延续。但专家们似乎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如果国内房价不是这么高得离谱,“丈母娘”们又怎能会把住房看得这么重?房子沦为婚姻生活的“重中之重”,完全是房价畸高引发的“苦果”——回过头来说是“丈母娘需求”和“中国文化”推动房价上涨,荒诞之极。所以,专家的“房价论”引起了舆论的强烈批评,这一次也不例外。
关乎房价,专家与大众的观点分歧说穿了不外乎在于两点:一是前者有经济实力,感受不到房价的压力,二是后者迫切希望房价降,但前者却未必如此——道理很简单,谁都希望自己手里的房产升值,专家又岂能例外。
由此来看,专家们的“房价论”无非也是一种心理预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站着说话不腰疼”,恐怕其中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也未必就一定是什么“利益代言”。而这,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精英群体的心态。房产市场不会因此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其实不必太当真,更不能将之当成房产消费的“依据”,大可一笑置之。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